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永遇乐(十七夜) 钱谦益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永 遇 乐

十 七 夜

白发盈头,清光照眼,老颠思裂。折简征歌,醵钱置酒,漫浪从他说。银筝画鼓,翠眉檀板,恰称合欢佳节。隔船窗、暗笑低颦,一缕歌喉如发。 生公石上,周遭云树,遮掩一分残阙。

天上《霓裳》,人间《桂树》,曲调都清切。干戈满地,乌惊鹊绕,一寸此时心折。凭谁把、青天净洗,长留皓月?

钱谦益


【赏析】

这首词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缘起,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有这样的推断:“牧斋平生不喜作词,亦不善作词。然忽于崇祯十三年秋间,连作《永遇乐》词四首,岂当时已见及河东君此词(指柳如是《金明池》词),遂受其影响,破例为之,以与之竞胜邪?”按沈虬《河东君传》载:“崇祯(十一年)戊寅间,(如是)年二十余矣。昌言于人曰: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谦益)者不嫁。”她于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作《金明池》词,借咏寒柳抒写情爱波澜。十三年冬,如是即男装泛舟常熟,于半野堂初访钱谦益,次年,二人结褵于舟中。作者此词,即作于如是初访前的中秋节后。

此词所写,是农历八月十七夜作者招妓游宴苏州虎丘的所历所感,上片叙写游宴经过,下片寓情于景,转抒感慨,而以国事、身世寄慨于中。

“白发盈头,清光照眼,老颠思裂”,词从自己的老境写起。这年,作者五十八岁,说自己“白发盈头”,确是实情,但也未尝不暗寓着未老先衰的牢骚。“清光”,清亮的光辉,这里指月光。“老颠”,犹言老狂。“思裂”,思想不能集中,状年老昏眊。“老颠思裂”,极言自己的清狂不拘。联系作者的身世,他以此自况,不能不说是饱含了牢骚和苦涩。作者此前五十余年的生涯,卷入明末东林党与宦官的斗争,身世沉浮,颇为坎坷。万历三十八年(1610)举进士,原拟第一,因有人以巨贿抢占鳌头,抑为第三。天启五年(1625),以东林党魁的罪名,被劾削籍归田。崇祯改元,被起用擢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但很快又被劾革职。崇祯十年(1837),又被人告发其乡居不法事数十项,严旨逮捕,下在狱中。后以巨金通关节,次年始获释放。以一介饱学之士,遭此际遇,心中伤痛,自难愈合。这三句即以自己的苍老和月色的美好,形成强烈的反差,又以自己的“老颠”,为下文的招妓游宴设下了铺垫。“折简征歌,醵钱置酒,漫浪从他说”,正是这种抑郁难申的情结,在这月明之夜,让作者作了看似纵情荒宴的选择。“自倚白头还纵酒,偶携红袖为听歌”,从这上年中秋夜所作诗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年复一年放浪形骸的生活。“折简”,指写信。“征歌”,征召歌妓。“醵(jù)钱”,凑钱。“漫浪”,放纵而不受世俗约束。唐代诗人元结自称漫浪叟。《新唐书·元结传》:“公之漫其犹聱乎?公守著作,不带笭箵乎?又漫浪于人间,得非聱齖乎?”“从他说”,任由他人评说。这里作者以元结自许,与其说是对漫浪生涯的歆羡,不如说是对身世沉浮的愤慨,也流露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银筝”句以下,直至上片收煞,作者将笔触伸向游宴的场面,作了生动细腻的描绘。“银筝画鼓,翠眉檀板,恰称合欢佳节”,“银筝”,以白银镶嵌的古筝;“画鼓”,饰以彩绘的鼓;“翠眉”,用黛螺画的眉,此处指代歌妓;“檀板”,檀木制作的拍板。这里,作者选取了几件典型的事物,绘形绘色,化静为动,生动地再现了游宴的欢乐场景:乐妓们弹起银筝,敲起画鼓,打起手中檀板,鼓乐阵阵,声飘夜空。“合欢”,共欢,和合欢乐。《礼记·乐记》:“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相传中秋前后半月之久,苏州虎丘有夜间游乐之俗。至晚“丝竹繁兴,杂以歌唱”,“土著流寓,士夫眷属”,“无不鳞集”(张岱《陶庵梦忆》)。所以作者说“恰称合欢佳节”。“隔船窗、暗笑低颦,一缕歌喉如发”,隔着船窗,可以听到从船舱中传来轻轻的笑语声、娇嗔声,和一缕如发丝般纤细的歌声。顺、康间诗人邵长蘅《冶游》诗云:“中秋千人石,听歌细于发。”同写虎丘夜游,同写听歌,构思如出一辙。上片末两句作者以只闻歌声不见人的传神之笔,生动写出了歌妓的曼妙演唱,在欢乐的气氛中收煞。

下片接写周围景色,并转抒感慨。“生公石上,周遭云树,遮掩一分残阙”,“生公石”,又名千人石,在今苏州虎丘山下,此处大石盘陀径亩,上下平衍,可坐千人,相传为晋竺道生(生公)讲经处,故名,为虎丘一大胜景;“云树”,云和树;“残阙”,残缺。生公石四周的云和树,遮去了已有一分残缺的明月。作者作此词时,离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明王朝覆亡仅四年,“遮掩一分残阙”,显见隐含着国土残缺的寓意。“天上《霓裳》,人间《桂树》,曲调都清切”,“霓裳”,指《霓裳羽衣曲》,传为唐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撰制歌词。传说中亦有谓唐玄宗游月宫密记仙曲归而传之者。此用传说,故云“天上”。“桂树”,汉乐府曲名,《安世房中歌》有《桂树》曲一章。中秋正是桂花盛开时节,传说月中有桂树,因用此曲名。这两句写乐妓弹奏的曲调,谓无论是天上的《霓裳羽衣曲》,还是人间的《桂树曲》,都让人感到清冷凄切。在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作者对国运的担心,对自己前途无着的忧虑。“干戈满地,乌惊鹊绕,一寸此时心折”,如果说上面六句的感叹还是寄寓于叙事描写之中,那么这三句便是直抒胸臆了。“干戈满地”,形容战火纷起,证之史籍,绝非虚语。“乌惊鹊绕”,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典故,语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时值中秋,用在此处,十分贴切。战火四起,遍地干戈,明王朝岌岌可危,自己的处境,正如乌鹊绕树,何处是依傍和归宿?每想及此,寸心也为之摧折!“一寸”,指心。“心折”,中心摧折,形容伤感到极点。江淹《别赋》:“心折骨惊。”作者对明亡的预感和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的忧虑,透过典故,溢于纸背。“凭谁把、青天净洗,长留皓月”,全篇结尾,与下片开头的景色描写遥相呼应,作者深沉发问,既是无奈,又存觖望。

清人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云:“牧斋人品无足取,而才华自不可掩。有《虎丘月夜宴集·永遇乐》(按:据钱谦益《初学集》卷十七,本词题作《十七夜》,位列第四,全篇字句颇有出入,今据《初学集》)云云。味‘乌惊鹊绕’数语,似作于未改辙时,其初尚非全无心肝者,未可以纵情荒宴少之。近见吴下王养初寿庭《题柳如是小像·金缕曲》后起云:‘香躯拼掷沧桑后。奈中书、犹萌侈想,彦回多寿。’数语道尽牧斋,盖末路依回,犹存觖望,正坐不知戒得耳。”牧斋诗文集在清代被禁,清人言牧斋事,每作贬语,然丁氏对此词的评说,倒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全词在艺术上,也一如作者之诗,“托旨遥深”,“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思沉,音雅而节和,味浓而色丽”(金俊明《牧斋诗钞题词》),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钱学增)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9: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