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水龙吟
东风梦里归来,醒时已是春将晚。芳菲吹尽,年华只似,水流云卷。点点深苔,芊芊细草,望中都满。便多情纵有,游丝千缕,绾不住,残春转。 送得残春去也,锁凄清、废池空馆。为伊消瘦,可还知道,者番幽怨?为语空枝,粘将飞絮,留春一线。莫教他、多少柔情,都付与,闲庭院。
董士锡
【赏析】
这首送春词,脱出前人窠臼,省略掉风风雨雨断送春光的具体情事过程,只就主人公的惋惜失落的心态着重描摹,曲折反复,层层深入地写心路历程,传情的角度与表述的风格均具有特色。
上片总写春归,却先以人归作铺垫。“东风梦里归来”,人从一场春梦里醒来,回到现实境界,顿然发现时序迁移,春色将晚。这样,芳菲吹尽的阑珊春意、水流云卷的迟暮年华,融通叠印,自然的季节与人物韶华交驰并去,逝者如斯,能不引发人生的感慨!这首长调曼吟,并不着力于铺陈匆匆春又归去的过程细节,而是突出这一物色变迁现象的结果,呈现触目惊心的视觉画面。看呵,青苔、细草,蔓延滋长,由点到面,一下子布满了梦归者的整个视野。青苔深覆了香径,芳草远接着天涯。“绿肥”如此,“红瘦”自属不言而喻。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多情游丝绾不回。古代抒情诗人的深心巧思,常常表现在诱发联想的意象的选择与创造上。同样咏写送春恋春的情怀,朱淑真用千万缕杨枝示现欲系春而春仍去的情状:“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蝶恋花·送春》)董士锡的送春词,则以绾不住残春的“游丝”作喻象。游丝,原指蜘蛛等虫类所吐的柔丝,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连系着春光的一种模糊意象,它比具体的“蛛丝”更轻灵柔长,更富于春之色彩。如汤显祖《牡丹亭》曲词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晴丝”便近似游丝的意态。董词写游丝,先突出它的“多情”,再强调转折语气“纵有”,然后才说到数量“千缕”,把“便纵有多情千缕游丝”,错落参差,分层说来,写成“便多情纵有,游丝千缕”的倒装句,分外拗峭悲怆、深情绵邈地显出残春之不可挽转。
下片细致入微,再就送春、怨春、留春三层,反复申说主人公的惜春心思。残春一旦送去,再好的舞榭歌台,也只形同废池旧馆,空锁凄清而已。“锁凄清、废池空馆”,与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异曲同工;与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功力悉敌。“闭”、“锁”,传达的都是封闭萧条庭院、笼罩心理空间的浓厚寂寞氛围。董词将主语“池馆”后置,句法更见生新顿挫。接下去写怨春一层,将怨怪的对象拟人化。春自无情,该去便去,她何尝念及惜春恋春之人为她付出了多大代价。“者番”,即这番,通俗的口语表述了为春憔悴的内心幽怨。最后,又从留不得的失望苦恼中迸发出痴情的一线希望:传语给园中花树吧,哪怕能粘得几片飞絮不使飘零也好,留住春光一线,毕竟会带来心灵的抚慰,得到感情的寄托。这种百计千方的留春痴想,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意念的体现。明明知悉园树业已空枝,偏要望它粘将飞絮,驻守那“摇漾春如线”的晴芳。“莫教他、多少柔情,都付与,闲庭院”,主人公最后发出的真挚祈求,显示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恋慕、惆怅惋惜与执着追寻,读者的心弦至此也不禁共振。
沈曾植《菌阁琐谈》曾赞叹董士锡词清空骚雅,风神孤峭,门庭峻绝,难以摹拟。这位常州词派的作家确有着特殊的艺术个性。在本篇他频频使用倒卷笔法,于从容咏唱的传统伤春曲中注入拗峭生新之感、起坐难平之气。如“便多情纵有,游丝千缕”是“便纵有多情千缕游丝”的折笔;“锁凄清、废池空馆”是“废池空馆锁凄清”的倒装;不说满目深苔细草,却说“点点深苔,芊芊细草,望中都满”;不说“可还知道,者番幽怨,为伊消瘦”,而说“为伊消瘦,可还知道,者番幽怨”。除了词律平仄与押韵的需要以外,这几组倒装错位句型的作用,主要是造成夭矫笔势,宣泄沉郁深情,读来别有一种柔婉中寓清劲的韵味。
(顾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