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踏 莎 行
杨柳溪桥,桃花野渡,十年车马同游处。联诗曾对月华明,伤心只见春光暮。 迢递双鱼,浮沉尺素,相思辗转愁无数。
东风听彻子规啼,声声诉尽空归去。
陈如纶
【赏析】
这是一首答友词,步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阕原韵写成。贾竹亭,不详。从词中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好友。贾竹亭曾给作者赠《春行》一词,作者再作此词回赠。词中回忆了两人深厚的交谊,并倾诉了思念之情。
词的上片主要是回忆昔日的交游。“杨柳溪桥,桃花野渡,十年车马同游处”,作者同贾竹亭相处同游,有十年之久,这里的“十年”,说明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变得越来越深厚的,这样就为下面的抒情打下真实而坚实的基础。十年的交谊中该有多少值得回忆的时光,但词人只拈出两个美好的片段,一是春天一同踏青郊游,一是月下相互联诗酬唱。这里的“杨柳”、“桃花”、“月华”表现了当年同游共处时美妙的意境:在桃红柳绿的春天郊野,在月光皎洁的夜晚。这样的描写,为美好的回忆营造了一个美丽的环境氛围,洋溢着浪漫的青春气息。“溪桥”、“野渡”、“月华明”所举地点、时间、事件真实确凿,这无疑能在老朋友之间唤起对美好往事的会心追忆,从而产生亲切而温暖的感觉。“同游”、“联诗”则表现他们相处中意趣相投,愉快惬意的情景。在回忆昔日美好之后,笔锋一转,“伤心只见春光暮”,现在虽又是春天,但却与朋友各在一方,所以在词人的眼里,春光也因“伤心”而“暮”———变得黯淡无光了。这与前面同游时的春光明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反跌出深深的友情。
下片写别后的思念之情。这里的“迢递”即遥远之意;“浮沉”形容书信在传递过程中的辗转艰辛。“双鱼”、“尺素”皆指书信,语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过片两句意为:分别后,友人从远方辗转寄来书信。在这里,“双鱼”和“尺素”,“迢递”与“浮沉”的连用相加,表现出彼此书信往来的艰辛不易,以及盼望书信的期待之情。正因为两人相隔遥远而书信又迢递难寄,所以“相思辗转愁无数”,整天为朋友牵肠挂肚,辗转反侧。最后,词人紧扣友人所赠《春行》一词的题意,借春天里的子规叫声表达自己的感情:“东风听彻子规啼,声声诉尽空归去。”“东风”,春风;“子规”,即杜鹃鸟,啼声犹如“不如归去”。这两句的大意是:在春风中,时时可听到杜鹃鸟的凄切叫声,那一声声的“不如归去”的啼叫,如在诉说我的思归之情,但是诉尽思归意却最终未能归去。一个“空”字,表现了现实与心愿的矛盾,以及词人未能归去与友人相聚的失望痛苦的心情。此词以昔日春天同游的美好回忆开篇,以今日闻杜鹃啼归而未能归终篇,同为春天,但乐哀殊异,两相对比,宕出深挚友情。在结构上,上片忆昔,下片伤今,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一唱三叹之妙。
秦观抒伤离念别之情的名作《踏莎行》词是此词创作的蓝本,但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写此词时,除了韵脚所限不得不用了“尺素”两字外,其余各句都有不同。秦词头两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朦胧之景,此词头两句则是明媚之景,秦词第三句“桃源望断无寻处”是悬想虚写,此词第三句是忆旧实写。秦词“斜阳暮”为一日之晚,此词“春光暮”为一季之晚,秦词云恨“无重数”,此词云“愁无数”,亦有小异。秦词最后以水流的视觉意象收结,此词最后以鸟鸣的听觉意象收结,差别最大。这正体现了作者认真学习,变化出新,不作机械模仿的积极态度。
(陈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