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贺新凉 丁澎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贺 新 凉

苦塞霜威冽。正穷秋、金风万里,宝刀吹折。古戍黄沙迷断碛,醉卧海天空阔。况毳幕、又添明月。榆历历兮云槭槭,只今宵、便老沙场客。搔首处,鬓如结。 羊裘坐冷千山雪。

射雕儿、红翎欲堕,马蹄初热。斜亸紫貂双纤手,搊罢银筝凄绝。弹不尽、英雄泪血。莽莽晴天方过雁,漫掀髯、又见冰花裂。浑河水,助悲咽。

丁澎


【赏析】

丁澎是清初“西泠十子”中较有影响的词人之一,在顺治十四年(1657)任河南乡试主考官时,被弹劾“违例”,罹科场之案流徙尚阳堡(今辽宁开原市东),直至康熙二年(1663)方自戍所还。此词即作于丁澎流徙尚阳堡之时,主要叙写了塞上的苦寒孤寂和迁谪的凄清悲凉。

上片着重写景,以苦寒之景衬悲怅之情。“苦塞霜威冽”,词一开头便点出词人所处的环境。作为一名江南才子,无端遭罪远徙关外,其内心的悲慨、迷茫、凄怆,可想而知。词人不仅因严霜威冽而苦,更因悲凄心境而苦。“正穷秋”二句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塞上秋风的凛冽威猛,愈显边塞生活环境之恶劣。其中“宝刀吹折”四字,尽现边塞秋风的劲猛,这与唐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描写边塞的奇寒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岑参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来到边关,对塞外的景物充满着新奇感,而丁澎则是流徙关外,其心境更多的是凄苦和无奈。接下来的“古戍黄沙迷断碛,醉卧海天空阔”,由景即人。“断碛”指浅水中不相连接的沙石。万里金风,不仅吹折宝刀,而且扬起漫天黄沙,掩盖了平日的景色,此时此刻,无奈的词人唯有借酒浇愁,醉卧空旷的沙地,以求得暂时的解脱。然而,面对透入毳幕中的幽冷月光,倾听在榆树梢上萧飒的秋风,遥望天空中惨淡的流云,再能销愁的酒也无济于事,看来,只有在边关苦塞老去,而无归乡之时了。“搔首处,鬓如结”,化用了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句。杜甫搔首,是因为山河破碎;词人搔首,是因为身处“春风不度”之地,进退无据,情感虽所属不一,愁苦却是一样的难耐。

下片着重抒情。“羊裘坐冷千山雪”,千山在辽宁省西南部,为长白山支脉,这一句是写词人独坐毡帐中的感受。羊裘虽暖,然冬季未至,就抵挡不住山顶积雪袭来的阵阵寒气,足见边塞的奇寒。“射雕儿、红翎欲堕,马蹄初热”两句,是词人独坐毡帐中的畅想。虽然塞上寒冷难耐,但词人仍渴望能跨上骏马,弯弓射雕,展露自己驰骋边塞保家卫国的才能。其中“红翎”一词,使前面一片“雪”白的冷色调转变成了暖色调,全词的情绪在此也为之一振。但在清王朝统治尚未臻于巩固、满族统治者对江南士民既利用又压制的时代,词人虽有立功沙场之心,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斜亸紫貂双纤手,搊罢银筝凄绝”,听歌女弹唱,正是词人面对壮志难酬的现实所寻觅的一种自慰方式。“斜亸紫貂”,是歌女的装束。亸(duǒ),是下垂之意。美丽的歌女为生活所迫亦来到天寒地冻的尚阳堡,弹出的筝声如此悲凉,无疑使词人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然而,纵使银筝凄绝,亦“弹不尽、英雄泪血”,这与宋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可谓殊途同归,皆表达了词人知音难觅、无人慰藉的悲慨。接下来的“莽莽晴天方过雁”两句,既写景,又抒情。雁行长空,纷纷南下,而家在江南的词人,不得不在苦塞熬过又一个严寒的冬天。一个“又”字,饱含着几多悲凉,几多无奈。结句“浑河水,助悲咽”,浑河在辽宁省东部,流水本无情,但此处移情于物,把人的无限悲咽与绵长不绝的水流声相比,既把难显难状的幽深情感具体外物化,又将全词的悲慨情绪推向高潮。

这首词是丁澎词中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汉族士子旧巢已倾、新枝难栖的普遍迷茫痛苦的心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价值,而且在艺术上景与情转换自然,意境苍凉浑厚,情致精巧流畅,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龙文玲 农作丰)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3: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