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卜算子(园绿万重) 吴兰修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卜 算 子

园绿万重,月不下地,夜凉独起,冰心悄然。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辄倚横竹写之。时甲戌七月十三夜

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吴兰修


【赏析】

据词小序,这首《卜算子》作于清嘉庆十九年甲戌七月十三(1814年8月27日)夜。要比较准确地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必得细读小序。“园绿万重,月不下地”,本来阴历七月十三夜,月色清朗,该是床前明月光的时节,可是因为园中绿荫层层,月光不能直达地面,心中便有了几分滞碍和不畅。“夜凉独起”是将情绪寓于境况中的描写,“冰心悄然”则是直写胸襟,说起“冰心”自然会联想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句,“悄然”的心情自然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颇多相似,由此可以忖度词人此时此地夜不能寐、独步空庭的大概心境:品行高洁的词人在月出之夜为无一知己共赏美景、一消怫郁而愁闷难解。“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又进一层,此处“闲人”大有深义。世风浇薄之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哪有如词人一般不为名利奔忙的闲人呢?冰清玉洁者只能特立独行,深为叹惜了。

词上片写景,是词人夜不能寐时从室内可以感觉到的景。“绿翦一窗烟”是视觉效果,透过窗口只见烟雾沉沉,在沉沉的烟雾后面又有几分朦胧的绿色。一个“翦(同剪)”字把“绿”、“窗”、“烟”衔接在一个动态的画面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质感。“夜漏知何许”是听觉感受,夜已深,难以入眠的词人在夜漏点滴的声响中辗转反侧。“碧月濛濛不到门”是凭生活经验的推测:按照眼前所见,当是朗月高悬,但有重绿遮覆,月色不能照射到门前。“竹露听如雨”是心理感知,与“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心境相似,淅沥的竹露和绵绵的春雨映射出的都是一位别有怀抱的孤独者。只是这首词的作者情怀所寄更为潜藏,因而给人更幽远的情感延伸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与近世朱自清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写月夜独步荷塘的情境颇为近似,欣赏时可以互参。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交替出现,心中烦闷可以想见。既然不能成眠,何不起而观景,于是转入下片。

词的下片方向一变,着重表现词人在夜行中所体味的孤独、幽暗和静寂的绿园之夜。“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孤单单的一个人走出篱笆墙根,只有多情的树影拖着词人走出很远。这种感受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其相像,只是此时“月不下地”,自然连自我的影子也找不着。然而笼罩在层层烟雾中朦胧的树影幽雅且妩媚,于是词人心中有了一份留恋和不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树影之于词人大抵也是如此,这样读来甚觉精警的“拖”字便有了着落且不可易为他字。“一点萤灯隔水青”,映衬的是绿园的幽暗。“蛩作秋僧语”,蟋蟀犹如秋夜孤灯下僧人诵读经文之语,断断续续,若有若无,以此反衬的是周围环境的静寂。暗和寂共同营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而游移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心中那份悲喜莫名的情致在这背景中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吴兰修诗文兼长,尤擅作词,这首《卜算子》小序和词相互生发,可谓词文并茂。需要稍加说明的是,这首词创作于嘉庆晚期,开始走下坡路的清王朝无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哪一方面都已显露出腐败之象,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隐约出现的危机感如烟似雾压上一些有识见者的心头,可又不便说明也难以说明,这该是吴兰修这首小词中弥漫着淡淡哀愁的深层原因。 (承剑芬 戴元初)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1: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