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木兰花慢(赠歌妓) 胡祗遹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木兰花慢

赠 歌 妓

话兴亡千古,试听取,是和非。爱海雨江风,娇莺雏凤,相和相催。泠泠一声徐起,坠梁尘、不放彩云飞。按止玉纤牙拍,细倾万斛珠玑。 又如辩士遇秦仪,六国等儿嬉。看捭阖纵横,东强西弱,一转危机。千人洗心倾耳,向花梢、不觉月阴移。日日新声妙语,人间何事颦眉?

胡祗遹


【赏析】

胡祗遹是元代著名的词曲作家,同勾栏瓦舍中的艺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紫山大全集》中存有赠当时名歌妓朱帘秀的散曲[双调]《沉醉东风》,这首《木兰花慢》词也是一首赠妓之作。就作品内容看,这位歌妓实为一位说唱艺人,全篇即从歌妓“说”与“唱”两方面落笔,借助于妥帖恰切的比喻和夸张,描摹和赞美其高妙的艺术技巧与艺术效果。

作者在词里借用说书人的开场白形式,起句道:“话兴亡千古”,话即话说。由此点出演唱的是一段历史故事,而且演唱中是说唱相间。对说唱的内容作品只以“试听取、是和非”一语带过,而集中笔墨去写其出神入化的说唱艺术。上片首先从“唱”的方面去进行描摹与渲染。“爱”字领起三句,总写其唱腔给人的刚柔兼济的感受,“海雨江风”与“娇莺雏凤”,分别为两类不同的声响效果,一豪放,一婉柔;一壮阔,一纤美,这两种风格在演唱中却又能相互和谐相互生发。声音虽看不见,但作者喻之以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便有了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效果,下面的描写作者采取的也是这种取譬拟声的手法。

“泠泠”二句着重摹写歌者声腔的高亢嘹亮。“泠泠”,形容歌声的清脆悦耳。“坠梁尘”语本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不放彩云飞”用《列子·汤问》句意:古之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是两个常用来形容音乐声美的典事,作者借以表现歌妓一展歌喉,声振入云而扣人心弦的情景。“按止”二句主要从节奏的和美明快角度来表现歌声的动听。“按止”,按节拍。“牙板”,以象牙制成的拍板,歌者演唱时用来按节拍。用其他材料制成的精美拍板有时也称牙板。唐白居易《琵琶行》曾形容琵琶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里词人借用此喻象,写歌词连贯不断地吐出,有着鲜明清脆的节奏感,并给人一种珠圆玉润的视觉感。经过这样的反复渲染,歌者声腔的美妙、演技的精湛,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难忘。

“又如”句换头仍然用比,但此处取譬已与上片描写音乐的内容不同。苏秦、张仪是历史上有名的雄辩之才,显然这里用其事是从歌妓“说话”口才的角度着眼的。苏秦、张仪均为战国人,以其雄辩的口才四处游说,劝导各国君主或“合纵”(南北为纵)抗秦,或“连衡”(衡即横,东西为横)事秦,使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扑朔迷离、变幻无穷。词中所谓“纵横”、“东西”即指当时这种斗争形势。“捭阖”,犹言开合,指分化和拉拢。作者在词中用“秦仪”之事,特别着意于两点,一是其视“六国等儿嬉”的举重若轻;一是其“捭阖纵横”的变幻多端。在对“秦仪”雄辩之才的描述中,说话人的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已毕现无遗。由此不难想见,那千古兴亡之事在说话人那里好似信手拈来,犹若千军万马,一由我任意驱使;天下大势在说话人口中跌宕起伏,极尽变幻,如挽狂澜于既倒,可化腐朽为神奇。

以上描写主要是从正面设譬夸赞歌者唱与说的艺术技巧,至此词人意犹未尽,又于篇末三句从侧面落墨,写听者的感受与反应。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曾用“光阴听话移”来形容听者被深深吸引的情景,这首词化用此意,同时又引入了“花梢”的意象,将听众聚精会神如醉如痴的专注之情表现得更为生动而富于诗意。结尾二句,收拢全篇,先以“新声”与“妙语”总赞歌妓的表演,然后以一反诘语突出作者的激赏之意。“颦眉”,皱眉。在词人看来,每日听到如此“新声妙语”,人间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摆脱呢?表演者那极为神妙的艺术造诣以及说唱艺术那移人情性的感染力,于此更显得无可置疑了,同时作者知音解律的艺术鉴赏力和赏爱之情也由此充分体现了出来。

(赵维江)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7: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