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最高楼(九日) 薛昂夫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最 高 楼

九 日

登高懒,且平地过重阳。风雨又何妨?问牛山悲泪又何苦?龙山佳会又何狂?笑渊明,便归去,又何忙? 也休说、玉堂金马乐,也休说、竹篱茅舍恶,花与酒,一般香。西风莫放秋容老,时时留待客徜徉。便百年,浑是醉,几千场。

薛昂夫


【赏析】

按照传统习俗,重阳节应当登高。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虽无意绪也要勉强登高,因为这是“九日”的风俗。但这首词开头却说:“登高懒,且平地过重阳。”“懒”得登高时,在平地上过节也未尝不可,表现了作者不为习俗所囿的性格。宋潘大临有一次作诗时刚写了“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便被催租人败了诗兴(事见《梁溪漫志》)。谁都希望节日时有个晴朗的好天气,便于外出游玩,作者却说:“风雨又何妨?”刮风下雨也没有关系,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问牛山悲泪又何苦?龙山佳会又何狂?”连用两个典故,阐述过重阳节不必大悲也不必大喜的观点。“牛山悲泪”典出《晏子春秋》,据载,春秋时齐景公游牛山,曾产生恋国畏死的悲戚,潸然泪下,随从也跟着流泪,遭到了晏子的嘲笑。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曾针对此事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龙山佳会”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据载: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曾于九月九日游龙山,僚佐毕集,其参军孟嘉亦在座中,风吹嘉帽落地,初不觉。温令孙盛作文嘲之,嘉即时以答,四坐叹服。“笑渊明,便归去,又何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时曾写下《归去来兮辞》,但还乡后曾因经济拮据,过重阳节时无酒可饮,只得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后来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才得痛饮一场。作者认为陶渊明即便有归隐的思想,也应该选择一个好的时机,不必过于匆忙,以致生活陷入困境。以上一连排比四个“何”字,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对待人生的达观态度。

过片连用两个“也休说”正面表明作者的人生观,也就是不因富贵而欢乐,也不因穷困而愁苦。不管是富还是穷,重阳节都要赏菊花,喝菊花酒。“花与酒,一般香”,这仍是一种从容面对人生的达观态度。重阳是秋天的节日,纵然“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但“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又何尝不可留连一番。“西风莫放秋容老,时时留待客徜徉”,正表达了这种在有限的生命时空中寻求无穷的生活乐趣的心态。“便百年,浑是醉,几千场”,一结命意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相同,欲以“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来消解生命的悲剧意识,正不可谓其为颓唐放诞也。

这首词借重阳节抒发人生感慨,对与这一节日有关的几个历史人物作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评价,表现了作者超旷洒脱的人生态度。自然这种人生态度与元代的政治特点有关,未必是作者的初意;但将这样一个哲理性很强的主题,写得潇洒自如,流畅奔放,颇有几分散曲通俗自然的特点,也未尝不是托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福”。

(梁德林)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8: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