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解 连 环
豆花微雨,傍半窗孤影,做成酸楚。枉怨怅、春带愁来,怎解事秋风,不吹愁去。谁家方响,细按彻、《云蓝》小部?正凉欺瘦骨,寻思旧梦,醉瞢腾处。 归舟字能认否?只烧香汲井,分明蟾虎。悄记得、茉莉香中,伴玉漏声沉,冰肌无暑。仙袂蝉纱,映澹月、轻如纶絮。怪姮娥、不为人圆,看看四五。
孙致弥
【赏析】
上片开首“豆花微雨,傍半窗孤影,做成酸楚”三句,写感发思绪的特定环境,八月的一个夜晚,秋雨沥沥,独自一人倚在窗前,心中酸楚难当。“豆花微雨”,点明时令,扣题中“秋”字。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八月雨,谓之豆花雨”。古人称农历八月的雨为豆花雨,诗词中常借以表示八月。“半窗孤影”,指秋夜独处的冷落,秋雨窗下,人单影只,最易勾起对往事的回想,因此不能不令人感怀。“半”、“孤”二字言主人公凄苦寂寞的景况,“酸楚”二字形容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接下“枉怨怅、春带愁来,怎解事秋风,不吹愁去”三句,化用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之意,自铸新词,借季节的变化来写自己的伤愁:那春天所带来的伤愁,怎能忍得住这萧瑟的秋风,而秋风竟然没有把春愁吹去,让今夜心情还这么“酸楚”,而徒然地怨恨惆怅!“春带愁来”,说明秋夜所感之旧,是指相思离别一类的春愁。这二句是从窗外的秋风引发出来的追思,把抽象愁绪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接下二句进一步强化这一感受,采用对衬的手法,以窗外别家的乐曲反衬自己内心的孤寂。“谁家方响,细按彻、《云蓝》小部”二句,写秋风不但没有吹愁去,反而送来了窗外谁家演奏的曲调,更增添自己的感伤。“云蓝”,乐曲名,唐段成式在九江时自制。“小部”,指唐代宫廷中的少年歌舞乐队,后泛指梨园教坊演奏的乐曲。上片最后“正凉欺瘦骨,寻思旧梦,醉瞢腾处”三句,从外在悲凉的环境中回到自己内在的凄凉的心情,写窗外那秋雨秋风,正侵蚀着自己消瘦的身心,让人不禁寒凉,而想起从前的往事,仿佛还在梦中。“寻思旧梦”,既承上句言明“瘦骨”的原因,又带出下片写忆旧。“醉瞢腾处”,没有具体写出梦中的内容,而是强调思旧的感受,暗用宋范成大“寻思断梦半瞢腾,渐见天窗纯瓦明”(《睡觉》)两句的诗意。
过片“归舟字能认否”,沿用识归舟典故。宋代柳永词“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写羁旅在外的词人遥念家中妻子期待自己归家的心情。这里词人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写自己在外很久,想象家中的亲人是否还一样在想念着自己,接上片“寻思”二字,并领起下片感旧,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只烧香汲井,分明蟾虎”两句,用唐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二“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句意,寄托自己的相思。“蟾”是卧蟾状的香炉,“虎”是饰虎头的辘轳。香炉的细烟袅袅与辘轳的井绳缠绕,都与情思的宛转绸缪相关,故云。“悄记得、茉莉香中,伴玉漏声沉,冰肌无暑”三句,写对过去欢会的美好回忆。那场面那情景还清晰记得,在茉莉的花香之中,相伴到深深夜里。“悄记得”三字领起,具体写忆旧。“玉漏”,古代玉制的计时器,玉漏声沉,说明已是夜深人静。“仙袂蝉纱,映澹月、轻如纶絮”两句,描写旧时光景,月色疏淡,思念中那人衣袂飘飘,如在仙境。“蝉纱”,为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仙袂”,指飘忽的衣袖。最后“怪姮娥、不为人圆,看看四五”两句,从旧梦中跌入眼前现实,以反诘的语气说月中姮娥也不解人意,才在中秋过后的几天,这月亮就不为人圆。表面上是在责备月亮,实际上是在怀人,与苏东坡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在写法上是一样的。
(龙向洋 萧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