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蝶 恋 花
落尽杨花飘尽絮。报道春归,不见春归路。欲问春归何处去?数声窗外流莺语。 残梦惊回天未曙。暗惜韶华,半是风尘误。怨绿啼红谁可诉?柔肠一寸愁千缕。
高士奇
【赏析】
这首词主要是写由于宦海风波引起的词人伤春之感。根据史传有关高士奇生平的记载,可推知此词大致作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他遭弹劾解职后,闲居乡里期间。
上片写杨花落尽柳絮飘尽,抓住暮春典型景物,说明时近暮春,大好春光即将流逝。那濛濛飞絮似乎在向人们“报道春归”,但词人感伤春之将逝,欲要寻春,却“不见春归路”,因而“欲问春归何处去”,结果只听到“数声窗外流莺语”,一问一答,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此,词人将杨花、飞絮、春天、流莺都拟人化,与他们进行对话,特别是赋予春天以具体的人的特征,无理而妙。其实,词人在这里化用了宋黄庭坚《清平乐·春》:“春归何处?寂寞无寻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高词沿用黄词命意,整个上片就是黄词的简化和浓缩。
词的下片从伤春转到抒发身世之感。根据《清史列传》等记载,高士奇本来深得康熙帝宠信,声名藉甚,但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于被左都御史郭琇疏劾与王鸿绪结党营私,受贿卖官,罢官归里。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才复出。由于仕途受挫,词人心绪不佳,因而借伤春抒发自己的满腔忧愤。作为康熙帝的宠臣,忽然中途受挫,他犹如一下子跌入万丈深渊,不禁觉得“残梦惊回天未曙”,仕途受挫如恶梦惊醒一般,官场的黑暗、污浊,让人觉得“天未曙”,看不见一丝亮光。仕途不得志,加上词人此时已人到中年(高士奇生于1645年,此时应为四十多岁),因此黯然神伤,“暗惜韶华”,叹惜大好时光已经流逝。“半是风尘误”,“风尘”指流言蜚语,《宋书·范晔传》载徐湛之告范晔云:“以臣昔蒙义康接盼,又去岁群小为臣妄生风尘,谓必嫌惧,深见劝诱。”在此是词人指自己本来正春风得意,却由于受到弹劾而仕途受挫。烦恼伤心之极令词人觉得连那大好春光、红花绿叶都带上悲戚色彩,成为“怨绿啼红”。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不能理解他的怨愤,满腔苦闷多想找人倾诉却又不知向谁倾诉。至此,词人深觉“柔肠一寸愁千缕”。这里直接沿用了李清照《点绛唇》一词中的成句,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藉此收束全词,恰到好处。句中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那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绪充溢着整首词的字里行间,至此更达到了巅峰,使人无法承受,简直要愁肠寸断,凄然欲绝了。
这首词以“春思”为题,是作者在春日面对落红飞絮,反思自己的仕宦生涯,借伤春的传统模式来抒写因宦海“风尘”造成自身仕途受挫的苦闷和忧伤。虽然词人的人品颇有可议之处,他的落职多少是咎由自取,但就词论词,此词语句清丽,委婉含蓄,情韵悠长,比起一般的伤春之作来确乎高出一筹。 (何春环)
(何春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