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明月生南浦(广州南汉王刘鋹故宫铁铸四柱犹存) 张以宁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明月生南浦

广州南汉王刘鋹故宫铁铸四柱犹存,周览叹息之余,夜泊三江口,梦中作一词,觉而忘之,但记二句云“千古兴亡多少恨,总付潮回去”,因隐括为此词

海角亭前秋草路。榕叶风清,吹散蛮烟雾。一笑英雄曾割据,痴儿却被潘郎误。 宝气销沉无觅处。藓晕犹残,铁铸遗宫柱。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潮来去。

张以宁


【赏析】

张以宁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元末官翰林学士承旨,明初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有俊才,博学强记,人呼小张学士,工于诗,为闽中诗派之先驱。词亦清新高古,意境高远,少染元末衰敝之气、纤缛之习。

作者去广州时来到当年南汉王朝的故宫遗址,恰值秋天,正是凭吊古迹、感慨兴亡的时节,海角亭前寒烟衰草凝绿,荒草埋径而生。海角亭,有人以为就是相安亭,因为方信孺《南海百咏野史》称看见南汉古宫的两棵梧桐在相安亭边的濠水中,谓此即故宫所在。秋天凄冷的清风吹着南方遍地可见的榕树叶,吹散了南方边远地方山林常见的“蛮烟雾”即烟瘴之气,也就是辛弃疾《水调歌头》里说的“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想当年这里曾是英雄割据之地,是五代十国南汉的疆域,刘以广东为中心建立王朝,至刘鋹(chǎng)于宋开宝四年(971)降宋,经历了四位君主五十五年的统治,史称南汉,当时威名显赫。刘鋹还曾建乾和殿,铸铁柱十二根,而四百年后的词人到了广州只见其四。刘鋹在位十三年,宋太祖命令李后主的臣子潘佑作书劝降,潘郎一纸数千言的诱降书,遂断送了南汉五十五年的江山。南汉灭亡了,想来是可悲的。但到了今天,南汉固然只剩下几根铁柱子,南唐又何在?灭了南唐的宋朝又何在?还有相继兴了又灭了的辽、金、元?俯仰古今,一切是空,不由得仰天纵声长笑。

下片写到眼前唯有四根铁铸的宫柱遗留下来,仍矗立在目,为四百年前的王朝的兴盛作证。南汉的王气已经消沉,被风吹雨打去,无处可寻找,但见铁柱子上的锈迹和苔痕犹自残存,似乎四个饱经沧桑的巨人,在秋风中见证无常的千古兴亡。这也是一幅金铜仙人辞“汉”歌,那铁柱子上的岁月痕迹似乎总能让人们联想到当年铜人的“铅泪”似洗。像李贺在诗的小序里写了一个神奇故事那样,张以宁的词也在序里说自己游览南汉故宫后,晚上把船停泊在三江口,听一夜潮水声,梦里得词一首,里面有“千古兴亡多少恨,总付潮回去”的句子。由江水滔滔、潮起潮落,而感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人物的殂亡,是咏史诗词的常用手法,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以宁醒来后,把梦中记忆的残篇隐括成一词,这首词借游历南汉故宫遗址,抒盛衰兴亡的易代之悲,寄世道沧桑的历史感慨。写作的角度不是单纯的由小见大,而是先广作盛衰浩叹,再落实到铁柱本身深入下去。作者这个由元入明的贰臣,看惯了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首词也有许多的身世感喟,是借了千古兴废这个大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吴 晶)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