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菩 萨 蛮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郭麐
【赏析】
此词题为“北固题壁”,词中又有“侬船泊”之语,当是词人江行时泊舟北固之题壁之作,其中,“天”、“江”、“山”,皆是作者所见;“愁”、“笑”,皆是作者所感,全词写的是他的亲身体验,有着纪行的性质。当然,当作泛泛的题咏之作读,也未尝不可。
青天意欲放江流东去,青山却想将它截住,词作一开篇就摆出了天、山、江流三者之间在“流”与“留”上的矛盾,如山石般突兀,让人回避不得。面对这样的冲突,词人只能说一句“侬也替江愁”,表示他的忧虑而已。他的“愁”缘何而来?因为“山山不断头”———行程中所见到的山实在太多,一座连着一座,层出不穷,似乎断不了。江水能否冲过这重重围截,尚是个未知数,这怎么不令人担心?“愁”调起了人的情绪,让人关注着矛盾的发展,提着那颗“愁”心追循到词的下片,追逐着他的行程:不知不觉中北固山到了,白帆像只海鸟,在青天绿水间划落;在一个江流比较平缓的地方,词人便泊舟上岸。这段叙述,没有交代“事件”如何结局,使人悬着的“愁”心无处停落,而表面看起来,江水是被山留“住”了,不流了,山的围截成功了,但实际上,当人站在北固山上时,即可发现,江水仍然澎湃前进。“留”下的只是人,而不是江水。江水的平缓,并不代表不流;短暂的“住”之后,它仍是向前奔腾。山与江的冲突,其结局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在词的最后,词人禁不住对山发出嘲笑,嘲笑它的自不量力,居然企图阻挡江水的前进。“毕竟笑山孤”,即“笑山毕竟孤”的倒装。“能留侬住无”中的“侬”,则谓江流,与前面两个“侬”的表示作者自称不同。“笑”而用问的口吻,那是含着莫大的揶揄之意的。
词的内涵似又不仅于此。想开去,在人类历史上,不论是作者以前、作者当代,还是作者之后,像这样妄想阻挡合理、正义的事物的发展,逆潮流而行者,大有人在,又何止于山!故所可议、所可嘲者,也绝非一个“山”。从这层意义上看,这首词堪称为哲理词。
它的好处是,虽含带哲理,而不枯燥、乏味。青天、青山、江流,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拟人色彩,形象宛然,两个“欲”字,分别写活了天和山,一个“笑”字又勾画出了江流的胜利者的姿态。轻捷、流利,如海鸟般美丽的帆,同样为词作增添了形象性。所有这些,又因它的实际行程性而获得充分的真实,使词作的哲理有了形象的基础,而免于空疏、呆滞。另外,全词只有天、江、山、帆数物,流、留二事,而使用了两个“青”,两个“欲”,两个“江流”、两个“江”,四个“山”,三个“住”,三个“侬”,这些字不避重复,从而使词笔在相同的物、事及字眼上腾踔跳跃,轻盈、灵活、圆转、流动,别具声调谐婉之美。
(彭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