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菩 萨 蛮
短篷载雨随流下,木兰画桨无人把。两岸碧波平,群山似马行。 浮沉飘一叶,远山长天接。欹枕惬吟情,有诗成未成?
倪谦
【赏析】
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提要云:“倪谦……诗余十三首,多题画之作”,并认为此词“情绪宛然,不沾不滞,以之题画咏物,适为合度”,把此词看作是一首题画词。从全词的词境构筑看,似不为过。但画与词毕竟是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如果词人一味在词境中追求与所题画境之形似,则难以创作出好的词作。倪谦此词,跳出了画境所设置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生动传达出画境在时间上难以展现的延续性以及画境在情感上难以描摹的复杂性,使这首短词既生动再现了所题画之画境,又超越了视觉中的画境,从而获得了流传后世的艺术价值。
词的上片写景。开头二句,短舟载雨,画桨闲置,看似一派“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自在与闲适,然而,舟乃人所乘,桨为人而设,这看似无人而实则有人的场景设置,突出了船中人的闲逸逍遥。其中“随流下”三字,一方面有力表现了船中人的那种天南地北任漂游的自在洒脱,另一方面,具有延续性的动词运用,使得词中的景物得到一种连续动态的展现。“两岸碧波平,群山似马行”是“随流下”过程中所见之景,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把河水之清静、两岸群山之连绵写活了。本来,山是静,舟是行,但词人不直写舟之随流漂动,而是写群山之渐渐后退,以山之如信马悠悠徐徐而行,反衬出舟之徐行,这种进一层的写法,不仅反映了词人高超的想象力,同时也透露出所题画境之精妙高超。一叶短舟,木兰画桨,澄静碧波,连绵群山,共同构筑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微雨行舟图。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不由人不为之陶醉,为之吟咏。
词的下片顺承着上片,由写景转向了抒发乘舟的感受。“浮沉”二句,看似仍描摹画境,实则借景以抒情。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在这样空阔疏朗延绵无边的空间里,一叶扁舟是那么渺小,舟中人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那么,何不忘掉自身的荣辱得失,融进这广阔的大自然中,获得心境的平静闲适,摒弃世间的种种牵累呢?或许词人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使他在明代变幻无常的政治漩涡中全身而终吧。末句“欹枕惬吟情,有诗成未成”,正是这种大彻大悟情感的形象体现。庄子“得鱼而忘荃(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词人亦是得诗之意而忘诗之言了。这一结尾,似是为画中人而发,实为词人心境的显现。这样的情感表现,无疑已超越了画面所设定的视觉内容,体现了词人在再现画境的同时,也注入了自身情感,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
(龙文玲 农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