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文学,辞典,词典,古诗文,古诗文鉴赏,文学鉴赏">
词条 | 何彼矣 |
释义 | 何彼矣 何彼矣①? 怎么那样秾艳绚丽? 唐棣之华②。像那盛开的棠棣花。 曷不肃雝③? 怎么那样肃穆雍容? 王姬之车④。那是王姬出嫁的车。 何彼矣? 怎么那样秾艳绚丽? 华如桃李。花儿像盛开的桃李。 平王之孙,那是平王的孙女出嫁, 齐侯之子。新郎是齐侯的儿子。 其钓维何? 钓鱼用什么作钓绳? 维丝伊缗⑤。钓绳用两股丝线合成。 齐侯之子,新郎是齐侯的儿子, 平王之孙。和平王的孙女结成婚姻, [注释] ①(nong):鲜艳美盛。②唐棣:常作棠棣,俗称棠梨,春华秋实,花色白,果小而酸。华:花的本字。③曷不:怎么不。肃雝:庄严而和穆,形容王姬车队的气氛。④王姬:周王姓姬,其女称王姬,即下文的“平王之孙”。⑤维、伊:都是语助词,含有“是”的意思。缗(min):合股丝绳,亦称为“纶”。这里指钓绳。 [赏析] 《诗》三百篇没有一篇没有争议,只是争议的问题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而已。《何彼矣》是历来争议较多的一首诗,问题多而且大。 如此诗作于何时?诗中的“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以及“齐侯”到底指谁? 诗的主题是美还是刺?这都是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诗的意蕴也就豁然了。 对于诗作的年代及诗中人物的解释,汉代二毛同齐、鲁、韩三家就开始分歧,诗作时间,有说于武王之世,有说当文王之时;“平王之子”与“齐侯之子”有说是一人,有人说是二人;“齐侯之子”有持男性说的,有持女性说的;“齐侯”有说是齐襄公诸儿,有说为齐桓公小白。此后各为门户,互不相下。直到清代,惠周惕才从诗的实际出发,并以史证诗,从而一扫门户之见。他在《诗说》中说:“《何彼矣》明言平王,而旧说为武王。……盖昔人误认二《南》为文王时诗,故曲说羡言先后承袭若此。不知二《南》非一时所作。”“《春秋》书王姬归齐侯,一在庄(公)元年,为齐襄公;一在十一年,为齐桓公。……窃以‘肃雝’之义求之,疑是归桓公者。《春秋》庄(公)十一年书王姬归于齐。《传》曰:‘齐侯来逆共姬。’‘共姬’固美谥,又与‘肃雝’之义合也。”我认为惠氏的论断是可信的。根据惠氏的论断,“齐侯之子”指齐桓公;“平王之孙”为周庄王之女,实为平王的玄孙女,称“孙”是省略的说法,古书中曾孙、玄孙均有简称作孙的。这首诗是齐桓公迎娶周庄王之女时所奏的乐曲。迎娶时间在鲁庄公十一年,当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三年,即公元前683年。这也就是此诗的写作时间。 全诗共三章。第一章写王姬,赞美王姬的容貌与品德。对新出嫁的王姬,容不得而见,德不得不知,何从写起? 所以诗人不像写《魏风·硕人》那样,从“手如柔荑”写到“美目盼兮”,采取直接描写的方法,而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使用比喻和象征:写容,用唐棣之花比喻车帷之美,以车帷之美烘托王姬之美;写德,以车队肃穆雍容的气势作烘托,朱熹说的“故见其车者,知其能敬且和以执妇道”(《诗集传》),是符合原诗的意思的。 第二章以桃李之花为喻,赞美新娘新郎的容貌之美。桃红李白,互相映衬,更为绚丽多姿,用以比喻新婚夫妇,应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第三章以钓丝为喻,赞美“齐侯之子”与“平王之孙”结为美满婚姻。两股丝线的质和量都是相等的,用丝线拧成钓绳,比喻婚配的相称、和谐,这个比喻用得何其巧妙啊! 这首诗是一首贵族的迎婚乐诗,是为贵族的婚礼服务的。它不像民歌那样,生动形象,热情奔放,但在结构安排上,体现了为“礼”服务的特点。这首迎亲曲,写的是男方去迎亲,而迎的是一位王姬。王姬嫁给诸侯称为“下嫁”。诗人按照这个调子写诗谱曲:第一章写“平王之孙”;第二章男女合写,但先写“平王之孙”,两章都突出王姬;但在那个社会毕竟是男尊女卑的,所以到第三章终于把“齐侯之子”放到了主要地位。可见诗人是按“礼”的要求来构思的。此外,此诗还有充分使用设问设答形式和比喻手法的特点,使得这篇应景文字不至于板滞。 最后谈谈这首诗是“美”还是“刺”。《诗序》认为是“美王姬也”。朱熹亦赞成“美王姬”之说。到了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刺王姬德色不相称。最近出版的几种《诗经》译注多从方说。方氏的根据何在呢? 他说:“‘何彼秾矣’,是美其色之盛极也;‘曷不肃雝’,是疑其德之有未称耳。”方论的根据不是全诗的内容,而是诗中的一个句子,而且是出于对这一句子的误解。“曷不肃雝”本是“怎么不肃穆雍和”的意思,是用反问语气表示肯定;方氏把它误解为“为什么不肃穆雍和”,以为是用疑问语气表示否定的。然则,本诗的主题就是“美王姬”的么?也不能这样说,应该说是赞美“齐侯之子”与“平王之孙”结为婚姻,这样说才符合诗的本意,才比较全面。 作者:许振轩 :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 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第51-52-53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3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