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月下笛 姜夔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月下笛

姜夔

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幽禽自语。啄香心,度墙去。春衣都是柔荑剪,尚沾惹、残茸半缕。怅玉钿似扫,朱门深闭,再见无路。 凝伫,曾游处。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扬州梦觉,彩云飞过何许?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怎知道、误了人,年少自恁虚度!

姜白石终生布衣作客,诗酒流连,“小红低唱”之类的事迹当是不少的。这首词,就是追怀昔日冶游,思念当时所遇到的一位青楼中人的作品。随着年光流逝,事情早已过去,正像词里所说的“夜来风雨”摧落梅花一样,但对那人的思念却仍是沾沾惹惹地割舍不断,故而不免怅惘忧伤,只好“与客携壶”,借酒浇愁。《月下笛》一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

姜白石作词,多从细处着笔,而且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特定境界,这首词就很能显示姜词的这种特点。“梅花过了”,已点出仲春的时令,接下来,描写“幽禽”。以“幽”饰禽,兼有表示作者心情的孤寂、幽独的意思。“幽禽自语。啄香心,度墙去”十个字,写鸟的鸣叫、啄食、飞翔,都是从细微之处着笔的,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精细的描写之中,似乎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比如“啄香心”,就不止是以“香”代花,给字面增添一点气味,略作深究,可知这三个字同时也是比喻心情之似有被啄啮的痛苦。鉴赏者通过自己的体会和联想,是可以从表层到深层,比较透彻地了解词句的含义的。下面写到春衣,更可看出作者用笔之细。“春衣都是柔荑剪,尚沾惹、残茸半缕”。“柔荑”,用细白柔嫩的初生茅草比喻美女的手,语出《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茸,即绣茸,刺绣用的丝线。身上穿的春衣,是伊人亲手绣制,这与传为苏东坡作的《青玉案》词所写的“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思路相同,但姜白石的笔触更为细腻,他也是睹物思人,却把情绪凝聚在春衣的细微局部上,凝聚在香泽犹存的一点点线茸儿上,而这“残茸半缕”恰恰成为感情的焦点,所以更见深度。接下来,用“玉钿”指代意中人,同时点明“朱门深闭,再见无路”的事实,而其用语则显然是从唐人崔郊《赠去婢》诗中那“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名句化出的。过片用“凝伫”作引领,从凝神静思之中描写了回忆与追寻的心理活动。用“系马垂杨,认郎鹦鹉”八个字描写往日的冶游,写得既生动又巧妙。说它生动,是能把当日出入青楼的气派神情描摹得活龙活现,系马足见风采,认郎以示熟稔;说它巧妙,是在前面加上一个“但”字,就由过去写到了现在,如今只剩下垂杨和鹦鹉,从而把人去楼空、时过境迁的感慨传达了出来。再下几句,可以说是针对杜牧那“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著名诗句所作的发挥。大梦既觉,知道“彩云”已经“飞过”, ——彩云,是用北宋词人晏幾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句意,那就不必再痴痴地回忆了。可是,对能歌善舞的“吟袖弓腰”还是难以忘怀,只得让多情的“梁间燕子”去代为问讯,——这是用李商隐“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句意。可是,问讯的结果却是仍然不知下落,故而只得以自伤昔日为多情所误,虚度少年时光结束全词。这“误了人”的自伤自叹,也许有着更为复杂的含义,那是可以由鉴赏者根据各自的体认去进行一番“再创造”的。

(王双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