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月上海棠 党怀英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月上海棠

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 ① 斜川栗里:斜川是陶潜曾游之地,在今江西星子、都昌二县间;栗里是陶潜经行之地,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当其故里柴桑与庐山之半途。《宋书》本传载:“潜尝往庐山,(王)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

党怀英是金代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书法俱享盛名,词作亦颇臻妙境。此词是他的一篇名作。写作时地虽无记载,但据其中“梦到斜川栗里”和“倦游无味”等语,很可能作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五年(1175)前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因为金朝虽重视县令的地位和作用,获此职者颇有前程,但军国赋役苛繁,有司督责严急,像作者这样有点清高思想的文人,在任期间必然有劳神于簿书尘务之感,也难免兴“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语)之叹。此时远慕陶令风流,思欲辞官归隐,自是情理中事。而在此以前则尚处卑微,似不当以陶潜自况;在此以后则渐居清显,又不至以陶潜自况了。

上片以景语起:“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十五个字画出一幅清新淡雅的菊丛烟雨图。“傲霜枝”指菊,本于苏轼《赠刘景文》诗“菊残犹有傲霜枝”。青枝绿叶间缀着一颗颗带雨珠的花蕾,秋风吹来,花枝轻轻摇摆,把幽冷的芳香散发到轻烟微雨中,使晚秋风光更富有诗意了。二句虽写景,然景外有人,景从人的眼中看出,“晚秋意”三字便是他对此一景物观感的概括。至“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二句,正在赏菊的作者于是乎出现。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归鸟》诗“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并是词语所本。情境俱合,故有意承用陶诗语言情味以写之,“仿佛”二字,即自表有似陶潜当日“悠然”自得的心怀。而写山气清佳,也借陶诗暗中点出此时正当“日夕”,为下文说“落日”预作伏笔。开篇至此,由赏菊而及于爱菊之陶潜,流露了对这位高人的追慕之意。“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继续抒写慕陶之情,但意蕴更加深入一层,在此黄花畔,西风里,梦想也能如陶潜在“归休”之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栗里是连类而及。“西风外”之“外”字有多义。今人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外”字条云:“外,方位词,在诗词中运用极为灵活,可以表示内中、边畔、上、下等方位。”所举“内中”义诸例中,尤以《百花亭》杂剧第一折之“杨柳映,杏花遮,东风外,酒旗斜”,与此词“西风外”最近,可以参证。

过片又回到写景。“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乃由烟雨转写晚晴,用苏轼《游金山寺》诗“断霞半空鱼尾赤”语意,影写秋江晚景。片片晚霞被残阳染成鱼尾一样绯红的亮色,把一江秋水照得分外澄明,天边霏微的烟霭中隐隐移动着三两点飞鸿的影子。造境高远,写象清丽,微露苍茫之感,掩映思归情绪。“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则暗用《世说新语·识鉴》所记西晋张翰故实。张翰为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作者另有《黄弥守画吴江新霁图》诗云“借问张季鹰,西风几时还”,也借秋风起以寓思归之兴,此则明用。历来诗词用此事者甚多。此词中写作疏林发出飒飒秋声以示秋风吹起,且此“秋声”又似知人倦宦思归,则是作者的变化增益,语婉曲而味深永,显示了词体的长处。“倦游”同于辛弃疾《霜天晓角》所说的“宦游吾倦矣”, “无味”取“鸡肋”之喻。四字平浅而蕴积实深,从胸臆间流出。结尾承倦游思归意,而苦于薄宦羁身,实未能归,遂有“家何处”一问,似转得突兀而实自然;兼以“落日西山紫翠”句,深得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神理。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是很成功的。情景浑融,意象丰美。起笔、过片、结束皆景语,中间用情语连接,由景入情,因情出景,情景交映,词中有画。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此词后段所云:“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迂倪(元代水墨山水画家倪云林)画笔,庶几似之。”同卷又论党氏词风,屡以“疏秀”、“松秀”、“潇洒疏俊”等称之,可谓允当。

(罗忠族)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