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周邦彦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隔浦莲近拍

周邦彦

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翠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春至绍圣三年(1096),周邦彦知溧水县(今属江苏)。中山距溧水县城很近,从这首词题下的小注来看,当作于此时。

词的上阕写盛夏的景色。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勾勒出中山县圃姑射亭的轮廓以及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避暑胜地。碧色的翠竹和幽静蜿蜒的小径,给人清凉舒适的感觉。成熟的水果,郁郁葱葱的岸草,喧闹的蛙声,这些夏日里才有的典型事物被集中在一起来表现田园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对池蛙的生动描绘,仿佛令人闻到了骤雨前那种湿润的、带着泥土芳香的气味。作者下笔十分巧妙,他用“新篁”、“翠葆”这类精美的词藻替代了“新竹”、“绿色的树冠”那些普通的字眼,给读者留下了新奇的印象。写景的方法也不同于一般,充分施展了他对色调运用的才华。作者采用绿色作为主要的基调,然后再用暖色加以点缀,又让读者交错地使用视觉和听觉,大大增强了对景色的主体感受。词的开头,一片翠绿映入读者的眼帘,接着,又交替出现了“金丸”、“浓翠”等色彩斑斓的词,令人目不暇接。“夏果收新脆”中一个“脆”字,概括了对丰硕果实的赞叹,“金丸落,惊飞鸟”则套用了李白《少年子》中的诗句“金丸落飞鸟”。随后,又描摹了池蛙的喧闹声,用字选词,锤炼精工,难怪清人周济对周邦彦这一特色称颂不已:“清真浑厚正于勾勒处见,他人一勾勒便刻削,清真勾勒愈浑厚。”(《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下阕的前三句写词人居住的地方——一座临水的小院。作者用“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来点出小亭的所在,既写了水,又写了亭,水、亭相映,美不胜收。“帘花檐影”,有的本子作“檐花帘影”,有人认为“檐花”是指雨点从屋檐滴下,语出杜甫的诗句“灯前细雨檐花落”。实际上周邦彦词中并非实指,“帘花檐影”只不过用来代指他居住的小屋,作者将“浮萍”、“帘花”、“檐影”搅混在一起,本意决非要将它们一一解释清楚,而是要用它们构成一幅具有朦胧美的水中图画,因为倒影常常能增加美感。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是词人当时生活的写实。从写景到写人,笔锋一转,显得十分自然,“困卧”二字正与“水亭小”相呼应,字面上似乎是从客观环境着眼,然而从全词看,此处恰好是作者情绪的转折点。下三句,则着重刻画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周邦彦是钱塘人,此处的吴山当借指他的家乡。作者从“卧”字起笔,因屏风上的画图而梦游故乡,一直写到梦醒后的惆怅,有起有落,曲折宛转,一气呵成。

张炎在《词源》中写道:“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此说很有道理。《隔浦莲》一词与周邦彦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没有男女之爱的描写,仅是抒发个人的情感而已,谈不上“软媚”,但仍不离婉约之宗,而作者的写景状物直至抒情,都显得丰富饱满,极有气魄。他用笔往往从远及近,从大向小,渐渐收缩,笔到之处,包揽无遗。他对景物的体验,也是由表及里,层层剥出,颇能引人入胜。上下两阕,似不相蒙,一阕之中,也有几处转折,“令人不能遽窥其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但是,当你读至一曲终了,便深深地领略了清真词里的感慨,却又不会因为词人情绪的低落而影响你的欣赏。正如这首《隔浦莲》,作者思乡之意愈是深切,他对异乡的景则描绘得愈是可爱,这种反衬的手法使上下阕看起来不谐调,或许给人一种头重足轻的感觉,但这正是前人所谓的“顿挫之妙”。

(朱金城 朱易安)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