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阮郎归 曾觌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阮郎归

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乾道三年(1167)三月初十日,宋孝宗陪太上皇宋高宗,同至后苑看花,“回至清妍亭看荼蘼,就登御舟,绕堤闲游。太上(皇)倚阑闲看,适有双燕掠水飞过,传旨令曾觌赋之,遂进《阮郎归》。”可见这是真正的奉旨填词。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词深得个中三昧。它处处说燕,而终篇不出一个燕字。说它写得不像,却很像;说它像,却又不太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而不袭其貌。词人主要通过烘托、陪衬等方法,迂回曲折地描写燕子所处的环境,燕子的声音、动作和体态;同时还借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段。词的起首二句先写环境,后写声音。庭院深深,杨柳阴浓,这就把庭院的深邃寂静点染了出来。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唯有双双紫燕,终日呢喃,独占风光,这就突出了词中的主体。不径说出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勾画出它的特点,接着后面两句,也以同样的结构,先写环境,后写动作,然而词人已把笔触从庭院移向池塘。一池春水,雨后新涨,碧波荡漾,境极美矣。此时忽有双双燕子,掠水而过。这是以环境之静,烘托燕子之动,动静相宜,便产生优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谓得燕子之神。蹴者,踏也。你看一只燕子刚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紧接着又一只燕子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飞燕踏水,前后相续,活活画出了一幅飞燕闹春图。虽不言燕,而生动的燕子形象已入读者眼帘了。

过片二句,从环境的渲染、烘托,进一步运用明喻或暗喻模拟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见张炎《词源》论咏物),其妙亦在似与不似之间。“萍散漫”,承上片“池塘”而来。池塘上浮萍点点,逐水漂流,正与空中飞燕相互映衬。“絮飘飏”承起句“柳阴”而来。既云有阴阴杨柳,自有柳絮飘飏,于中也自然地点出时当絮飞花落的暮春,与《武林旧事》所说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风中飘来飘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飞翔的姿态。其体态轻盈,情韵杳眇,悠然可想。而着一“狂”字,更加令人回味不尽。

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犹如画龙点睛,最后添上精彩的一笔,全篇为之警动。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殊为惹人怜惜。词人说:“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写燕子惜花,同时也将人所共有的怜惜美好事物的心情反映出来。明人沈际飞评曰:“怜香惜艳,燕大不俗。‘落花都上燕巢泥’,根出在此。”(《草堂诗余正集》卷一)“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彦)《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于曾觌,曾词之根当出于李词。然李词所写的只是燕子衔泥筑巢的结果,而曾词则刻画出其过程,形象更为生动,感情也较浓郁。同时,下句的“归”字与上句的“去”字,相互呼应,结构至为严谨。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营成芳巢。这就赋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实际上也映射出词人自己的“心影”。这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徐培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