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秦楼月 向子𬤇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秦楼月

向子𬤇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北去,中原尽失,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抑塞磊落之气的作品。向子𬤇这一首《秦楼月》,题旨相同,篇幅虽短,感情的容量却并不小,在表现上也自有特色。

上下两阕,词意可分三层。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歇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写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因此而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词人萦回于心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按“故园”可作家乡解,但向子𬤇家在江西临江,并未沦于敌手,这里显然是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切呢?这一句,是对内心感情的直接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情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形象。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吞,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延伸,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具象化;同时,自然界山水的无边无际,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惆怅和悠远。所以,读至此,我们简直分不清词人是在写景呢,还是在抒情。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正是此八字的妙处。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又推进、深化了一层。词人为何在春末夏初时节要遥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易·乾》:“九五,飞龙在天。”乾卦以龙取象,所以古人往往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据《宋史·礼志》记载:“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当年此日,朝廷中群臣上寿,钦宗赐宴,好一派热烈庆贺的盛况!而今又是四月,圣节将临,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沧桑巨变呢?于是万千枨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向子𬤇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大举南下,一路直指江西、湖南,向子𬤇正在潭州(今长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议暂避敌锋,他大呼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家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藩也,委而去之,非义矣!”(见汪应辰《向公墓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力不足而城破。事后,他的好友陈与义赠诗,有“柱天勋业须君了”的赞辞(《题向伯恭过峡图》),然而词人于今想到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这样深沉难遣的感情积聚,实在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以上为词意的第二层。

下面,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却不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带起以下句意。词人缘情而布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衰飒的意境结束全词。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古代诗词中屡见的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这里虽系移用,但显然词人对原来的意象内涵进行了改造,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苦况,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亦即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全词感情真挚,情景谐合,在《酒边词》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但终因其忠愤有余而少豪宕之气,且词中意境少独创性,缺乏新鲜感,不免影响了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在宋词中未臻上乘。

(方智范)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