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暗香疏影 姜夔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暗香疏影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做工伎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

梅花姿质幽雅,清香可人,不畏残冬的风雪,俏然一枝,把春色带给人间。在我们传统的审美意识中,梅花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形貌,更在于它的精神,它一直被看作是高洁人品的象征。所以,梅花一向是我国诗人、画家所乐于歌咏、描绘的题材,而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当中,写梅花的作品更是多得不遑统计。那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又该是哪些篇章?南宋末年的词人张炎在所著《词源》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所谓“和靖一联”,即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林逋隐居在西湖的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爱梅至深,故能描摹其意态神情,写出精妙绝伦的诗句。姜夔爱赏其句,遂摘取句首二字,以之为“自度曲”咏梅词的调名。

姜夔亦爱梅至深,所作咏梅词共有十七首,在《白石道人歌曲》所存一百零八首之中占了六分之一。十七首之中,尤以《暗香》《疏影》最为精绝,历来被视为姜词的代表作品。

宋词之费人索解而又引人索解者,无过此二篇。历代读者在欣赏它的美妙的词句的同时,不免要追寻它的言外寄托,于是,劝阻范成大归隐、哀叹徽钦二帝北狩、感慨今昔盛衰、怀念合肥旧游等等说法就都出现了。除了明显的误解(如清人张惠言《词选》所云:“石湖盖有隐遁之志,故作此二词以沮之。……己尝有用世之志,今老无能,但望之石湖也。”)以外,这些说法的是非颇难截然判断,因为作者是不明言他的寄托的,读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也是完全允许的,不论见仁见智,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可以自主一说。求其平稳公允,我们不妨理解得笼统一些,指出这两首咏梅词含有感慨今昔、追怀旧游的意思,但感慨不一定要落实在徽钦北狩宋室南渡上,旧游也不必局限在合肥女子身上,倘若说得太实,反易陷于穿凿。

《暗香》《疏影》在体制上也颇具特点。作者自述“作此两曲”,从音乐上讲是两只曲子;“授简索句”,从词篇上说却是一个题目,两首词,也可以说是一首。这种特殊体制为姜夔所独创,我们不妨称之为“连环体”,两环相连,似合似分,以其合者观之为一,以其分者观之为二,《暗香》《疏影》的情况正是这样。

姜夔词多有题序,既是题目,也是序文,记述有关写作背景,对了解原词极有帮助。据题序,知道这两首连环体的词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二年辛亥(1191)冬季,当时作者应邀在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石湖别墅作客。范成大曾官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仕途极为通达,在诗坛上,声名也甚显赫,晚年因病退居石湖,邀姜夔作客时,年已六十五岁,自是前辈人物,而姜夔,当时年仅三十五六岁,不过是后生才俊,他们主客之间,绝不会有张惠言所主观揣度的那种姜夔自以为老而寄希望于石湖的关系。范成大亦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梅谱》。姜夔客石湖时,正是以自己的专擅,投主人的雅好,驰骋才华,沥血呕心,创作了这两篇咏梅绝唱的。

姜夔写梅花,首先着笔于烘托环境气氛,创造艺术境界。以“旧时月色”开头,已经勾勒出了时空范围,渲染出了感情基调。回忆旧时,拉开了时间距离;月色在天,撑起了空间境地;眼前的景象勾连着过去的经历,令人摇曳生情。首句有此笔力,故前人评论说,落笔得此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以下几句层层荡开,环环相生:由月色写到“算几番照我”,画出回忆往事时的屈指凝神之态;再写“梅边吹笛”,在月下笛声中点出“梅”字,咏物而不避题面,亦见大手笔,直将“藏题”的技法视为细末,不屑遵循,气度已自不凡;再由笛声“唤起玉人”,以美人映衬梅花,直欲喧宾夺主,却急以“不管清寒与攀摘”收住,化险为夷,仍不离咏梅的本题。至此,一幅立体的,活动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声音有颜色的生活图景、艺术境界,乃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且将读者吸引了进去。月色下、笛声中,一位玉人在采摘梅花,此等景象,何其动人!贺铸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意境已自高雅幽美,但与姜白石词相比,仍显单薄。姜词“不管清寒与攀摘”一句内涵相当丰富,至少还蕴藏着两层没有明说的意思:一是“与”人攀摘,既有与人同摘之义,也有摘花给予别人之义,这就暗中用上了“驿寄梅花”的典故,透露了陆凯的诗句“聊赠一枝春”的一层意思;另一层含义是,玉人之所以“不管清寒”,因为她满怀着炽热的感情,且与外界的“清寒”恰相反衬。玉人的一片深情密意全都倾注在梅花上,梅花的感情负载就格外厚重了。

开头几句写的是回忆中的情景,到“何逊而今渐老”,就回到了现实中来。作者以何逊自比,主要是说自己才力不逮,已经忘却了“春风词笔”,赋不得眼前的梅花。这当是自谦之词。何逊写的那首《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云云,实在算不得什么好诗,跟他喜爱梅花,一直挂念着扬州廨舍那株梅树的心情并不相称,可是后来,他从洛阳特意赶回扬州,再访那一树梅花时,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连原先那平庸的诗也写不出来了。何逊虽有爱梅之心,而其才不足以相副,没有做出好诗来。(“春风词笔”是指他的《咏春风》诗“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咏物颇称工细。)姜夔以之自比而表示谦逊不是相当贴切的吗?

“但怪得”以下,又把笔锋转回来,意谓尽管才不副情,见到石湖梅花的清丽幽雅,亦不免引动诗兴,发为词章,以答谢主人的盛情美意。“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亦苏东坡《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是对石湖梅花的具体描绘。以竹枝映衬疏花,写其形貌姿色;以瑶席映衬冷香,写其高洁的品性,着墨不多而形神俱现。

下片再荡开来,接续上文的回忆,把玉人攀摘梅花的描写加以补足。“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则言重重阻隔,纵然折得梅花也无从寄达,相思之情,难以为怀,只有耿耿相忆而已。“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词采甚美。“翠”与“红”是作者特意选用的艳色,用以与上文的“月”、“玉”、“清”、“瑶”等素洁的字面相“破”,通过对比,取得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把翠尊而对红萼,由杯中之酒想到离人之泪,故曰“易泣”;将眼前的梅花看作远方的所思,悄然相对,虽曰“无言”,而思绪之翻腾、默默之诉说又何止万语千言。抒发追忆思念之情,深婉如此。

由“相忆”很自然地接续到“长记”,于是又打开了另一扇回忆的窗子,写到当年携手同游梅林的情景。千树梅花,无尽繁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之上。这一片繁梅,亦如邓尉山的“香雪海”,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十分壮观,比起上文的“竹外疏花”来,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梅枝与梅林,繁简疏密之间的变化都被作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最后两句写到梅花的凋落飘零,则是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而感叹惋惜之情却溢于言表。“几时见得”,应是一语双关之词,梅花落了何时再开?相忆之人分别已久何时再逢?正因为巧妙绾合两重意思,所以显得韵味十分深长。

《疏影》一篇,笔法极为奇特,连续铺排五个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来比喻映衬梅花,从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遗貌取神”的笔法来又高出了一层。

前三句是第一个典故,讲的是赵师雄罗浮山遇仙女的神话故事,见于曾慥《类说》所引《异人录》,略谓:隋开皇年间,赵师雄行经罗浮山,日暮时分,在梅林中遇一美人,与之对酌,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起视大梅花树上有翠羽剌嘈相顾,月落参横,惆怅而已”。赵师雄所遇到美人就是梅花女神,她的侍童,天亮以后就化为梅树枝头的“翠禽”了。作者用这个典故,入笔很俏,只用“翠禽”略略点出。读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缀玉”是描摹罗浮女神的风致情态,“枝上同宿”是叙赵师雄的神仙奇遇。姜夔爱用此典,其《鬲溪梅令》句“谩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即是。这个典故,使得梅花也如罗浮女神一般,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迷离惝恍的神秘色彩。

由“同宿”,转向孤独,于是引出第二个典故——诗人杜甫笔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诗,显然是歌颂高洁人品的,其首尾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姜夔用来比喻梅花,以显示它的孤傲高洁的品性,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北宋词人曹组《蓦山溪》咏梅词中,有“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句子,也用了苏诗和杜诗的典故。诗词用典,都要经过作者的重新组合与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这个艺术形象之前,先写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带上了一种漂泊知遇的风尘情调,又写了“篱角黄昏”一句,虽说这是与梅花非常相称的环境背景,但也透露了一点冷落与迟暮的感叹,这样,佳人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王昭君的典故用的笔墨最多,作者的构思,主要是参照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杜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去紫台”句,被姜夔加以发挥,强调昭君“但暗忆江南江北”,用思国怀乡把她的怨恨具体化了;“环佩空归”一句也得到了伸延,说昭君的月夜归魂“化作此花幽独”,化为了幽独的梅花。为昭君的魂灵找到了归宿,这对同情她的遭遇的人们是一种慰藉;同时,把她的哀怨身世赋予梅花,又给梅花的形象增添了血肉。

第四个典故用寿阳公主事。《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犹记深宫旧事”一句绾合两个典故,王昭君入宫久不见幸,积悲怨,乃请行,远嫁匈奴,也是“深宫旧事”, “犹记”二字一转,就引出“梅花妆”的故事来了。“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写出了公主的娇憨之态,也写出了梅花随风飘落时的轻盈的样子。这个典故带来了一股活泼松快的情调,使全词的气氛得到了一点调剂。

最后一个典故是汉武帝“金屋藏娇”事,这是由梅花的飘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进而联想到护花的措施。“莫似春风,不管盈盈”,直是殷切的呼唤,“早与安排金屋”,更是热切的希望。可是到头来,“还教一片随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无护花之力,梅花终于又一次凋谢飘零了。

五个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历史人物、传奇神怪、文学形象;她们的身份地位各有不同,有神灵、有鬼魂,有富贵、有寒素,有得宠、有失意;在叙述描写上也有繁有简、有侧重有映带,而其间的衔接与转换更是紧密而自然:可见作者驾驭题材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

“却又怨、玉龙哀曲”,可以看作是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故玉龙即玉笛。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儿所说的“哀曲”亦当是《梅花落》那支曲子。再有,这儿的“玉龙”是与前篇的“梅边吹笛”相呼应的,临近收拍,作者着力使《疏影》的结尾与《暗香》的开头相呼应,显然是为了形成一种回旋之势,以便让他所独创的这种“连环体”在结构上完整起来。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疏影》最后一句的“小窗横幅”应该是与《暗香》的开头一句“旧时月色”相呼应的,那么,“小窗横幅”就不该解释为图画而应该解释为梅影了。意思是说,梅花已落,它的枝影映在窗上,仍然留存着人们的回忆。月色日光映照在纸窗上的竹影梅影,是一种“天然图画”,非常好看。清人郑燮在他的画竹题记里曾对竹影作过十分精彩的描绘,在他以前,还可以找到好多类似的诗句,如庾信《至仁山铭》里的“壁绕藤苗,窗衔竹影”,梅尧臣《直宿广文舍下》里的“昨夜宿广文,窗影竹照月”都是。描写梅影的诗词也不少,如陈与义有《和张矩臣水墨梅》诗:“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周密有《疏影》词,题作“梅影”,有句云:“甚美人、忽到窗前,镜里好春难折。”周密这首词,从调名到题材都是追步姜夔的,如果用他的“美人忽到窗前”来解释“小窗横幅”,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姜夔作《暗香》《疏影》词,的确是“自立新意”,新在什么地方?在于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传统写法,不再是单线的、平面的描摹刻画,而是创造出了多线条、多层次、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和性灵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作者调动众多素材,大量采用典故,有实有虚、有比喻有象征,进行纵横交错的描写;支撑起时间、空间的广阔范围,使过去和现在、此处和彼地能够灵活地、跳跃地进行穿插;以咏物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把写景、叙事、说理交织在一起,并且用颜色、声音、动态作渲染描摹:这样,姜夔就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传神写照。

(王双启)

惜红衣

姜 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姜白石词,以深至之情为体,清劲之笔为用。这首《惜红衣》词,颇能见其特色。

白石词多有序,此词亦有序。小序述作词缘起。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白石依萧德藻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水乡,北滨太湖,境内有苕、霅二溪,水清可鉴,屋宇的影子照入,有如水中宫殿,故号水晶宫。但白石感触最深的,还是吴兴荷花之盛丽。故序中特称引陈与义居吴兴青墩镇时写的《虞美人》词句,加以赞美。接着,记述丁未夏天,自己游吴兴之弁山千岩。“数往来红香中”一语,正印证着陈词“一路荷花相送”之句,文情隽美。荷花给予白石之感触极深,白石遂作此词。调名《惜红衣》,取惜荷花凋零之意。乐谱为白石自制,属无射宫调。但此词所寄之深意,序中并未道出。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起笔用对偶句打头,开篇便觉笔力精健,气势动人。簟枕指凉席凉枕,下一邀字,尽传暑天取凉之切。琴书指抚琴读书,下一换字,翻出永昼难捱之意。炼字炼句之间,已觉意脉伸展。陆辅之《词旨》,曾举此联为属对之范例。第三句“睡余无力”,写夏日渴睡,无力二字已暗逗主意,但微而未显。下边二句,笔锋却又宕开。“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冰,用以状泉水之清冷。并刀,指快刀,古时并州(治今太原)出产快刀。甘碧,指香甜鲜碧的瓜果。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此二句写夏日瓜果解暑之趣,趣在弄清水洗之,用快刀破之。句法略同清真《少年游》“并刀如水”, “纤手破新橙”。但写出细洒冰泉之趣,及以甘碧之感觉代瓜果之名称,则又见出白石词生新斗硬的特色。体味上下文,言外亦不无一种聊遣寂寞的意味。接着“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反用杜甫诗事,直写出自己客居的无限寂寞来。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云:“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城南诗客”,即借所居“僻近城南楼”的诗人杜甫以自指。纵是如杜甫那样,佳客来访时,邻家有酒可借,一唤即从墙头递来,但自己索居无人过访,也是徒然。言“谁问讯”,可见没有人问讯。下即紧接“岑寂”二字,谓冷清、寂寞。这一短韵,总挽以上所写种种生活细节,点明无一而非孤寂无聊的表现,同时引起以下所写层层哀愁。“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意境也是顺手借自杜诗后面几句,但以情景恰合,故不觉其有所本。高柳晚蝉,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着凄然以悲的心事。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换头以实语写景,便觉笔力不懈。“虹梁”,状水乡拱桥之美。“水陌”,绘湖心之堤如画。“鱼浪吹香”,传“鱼戏莲叶间”之神。二句景象极清美,似可忘忧。第三句“红衣半狼藉”,却将笔锋硬转,转写荷花半已凋零之凄凉景象,遂接起歇拍“西风消息”之意脉。邹祗谟《远志斋词衷》称道白石词“有草蛇灰线之妙”,此正其例。以上极写寂寥之感,时序之悲,下边,终于转出此词本意——怀人。“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维舟”即系舟。原来,“红衣半狼藉”,乃水上所见,故感触亲切如此。舍舟登岸,遥望天北故国,唯渺邈而已。“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渚边沙外指水岸。吴兴水乡之美,正如东坡《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诗云:“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可惜,此水乡清绝之地,竟不得与故国之美人共同游历。美人在天一涯,渺不可及呵。白石怀人情感深至,于此可见。这正是词之内蕴所在。“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维舟”二句,“可惜”二句,皆挽合人我双方语,具见深情。唯前二句是眇望,中二句是感喟,此二句却是期待。曰“秋色”,似乎可期,但冠以“问甚时”三字,便觉无期,流露出心头的失落感。别易会难,思之伤心无极。结穴“三十六陂秋色”,极美,亦应细玩。“三十六陂”,言水乡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长的环境。白石在吴兴另有赋荷花的《念奴娇》词云“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同此运用。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亦联结荷花而言。“秋色”二字连上“三十六陂”,即非泛指,乃是暗点秋荷。南朝梁昭明太子《芙蓉赋》云:“初荣夏芬,晚花秋曜。兴泽陂之徽章,结江南之流调。”可见江南陂塘的秋荷,也是很可爱的。“同赋”即是同赏,赏而有所咏,故云“赋”。结句拈出赏荷,直扣词序,而期于不可捉摸之“甚时”,亦可哀矣!词已毕而情未了,正如刘熙载所谓:“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艺概·词曲概》)

此词所怀之人指谁?已难确考。可能是指一位挚友,但更可能是指合肥女子。词中,“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证。按白石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幼随父宦久居汉阳(今属湖北武汉市)。鄱阳、汉阳,俱在吴兴之西方,不得曰“望故国。眇天北”。从吴兴遥望天北,实瞩目于江淮之地。当白石二三十岁时,客游江淮间,曾与合肥女子结下终身不解的深情。此情无法如愿以偿,成为白石一生之悲剧。白石词集中怀念合肥女子之作,极多,极好(详夏承焘《合肥词事考》)。白石若以合肥为故国,应在情理之中,犹今言第二故乡。无论所怀之人为谁,此词至深之情,都是能感动人心的。

此词艺术造诣颇能见出白石特色。首先,是结构意脉之曲折精微。上片前三韵共七句,刻绘种种生活细节,似乎与怀人无关,但层层暗透寂寞之感,却正是怀人之苦的铺垫与衬托。歇拍与换头三韵共六句,描写时序变迁消息,则是暗示离别已久之感,别易会难之悲,意脉已更为逼近怀人之本意。但仍未点明此意。直至最后四韵六句,才一气倾注出望远怀人相思期盼之苦。末句叹何时能同赏荷花,与词序所述自己“数往来红香中”遥遥映射,有照应,有发展。纵观全幅,结构曲折而意脉精微,层次井然而潜气内转。尤其千回百折于现境之内,显然有异于清真词时空错综之结构,可谓白战不许持寸铁,确实表现出白石自己的特色。其次,是风格之清新刚劲。这要从两个角度分论。论其笔法,有清疏空灵之美,如宕开笔墨去写生活细节、时序景物;“墙头唤酒”以下五句,运用杜诗,有正有反,不粘不脱,称意惬心,语同己出。又有刚劲峭拔之美,如从暑日夏景硬转至西风消息,从虹梁、水陌、鱼浪之美景硬转至荷花红衣狼藉之凄景。论其字面句构,亦有生新精健之美。如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无不精健有力。而且全篇辞无虚设,笔无稍懈。(白石词几乎篇篇无败笔,这只有清真词可与抗手。)这样独特的笔法与字句整合,遂产生清刚之风格。第三,是声情与词情妙合一体。宋代精于音律的词人,前有清真,后有白石。此词是白石创调,其声律极具匠心。全词用入声韵,其声激越。不协韵的句脚字,又异乎寻常的多安排仄声而少用平声。仄声高亢,与入声韵相连缀,遂构成一部激越的乐章。这对于表现深至高迈的怀人之情,不仅适得其宜,而且增添效果。尤其下片后六句为怀人重点段,前二句叠下韵脚,声情愈急密。后四句连用两个去声字作句脚,声情愈高亢。声情与词情,同时推向高潮。于此亦足见白石词艺之精。

(邓小军)

角招

姜 夔

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自看烟外岫,记得与君,湖上携手。君归未久,早乱落香红千亩。一叶凌波缥缈,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 犹有,画船障袖,青楼倚扇,相映人争秀。翠翘光欲溜,爱着宫黄,而今时候。伤春似旧,荡一点、春心如酒。写入吴丝自奏。问谁识、曲中心,花前友。

此词前有小序云:“甲寅春,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今予离忧,商卿一行作吏,殆无复此乐矣。”甲寅是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俞商卿,即俞灏(字商卿),姜夔的朋友,世居杭州。绍熙五年春天,作者至杭州,曾与俞灏共赏孤山西村(又名西泠桥)的梅花,不久俞灏归吴兴(今浙江湖州),作者独游孤山,对景怀人,写了这首词,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忆念。

开端点明时地,在叙事中借景抒情。美好的春光能给人带来欢乐,但也容易触动离人的愁思,萦损柔肠,使人消瘦,古代诗词中写伤春这个内容的非常多。但作者是写离愁,因而在取景时,着眼点是西湖垂柳。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垂柳,极易触发离愁。开端擒题,“何堪”一词,用在“春瘦”与“垂柳”之间,使意思递进一层。为什么西湖垂柳能这样撩拨人的愁思?因为那是与友人“湖上携手”之处。烟外峰峦,虽别具风姿,然而如今“自看”独游,就不能不缅怀昔日的“湖上携手”。由“湖上携手”接着想到对方“归后”的萧瑟风情,于是集中笔力来加以烘染刻画。“早乱落香红千亩”,是写花兼点时序。香红,指红梅。商卿离去,独来西湖,时已暮春,那“玉雪照映,吹香薄人”的千亩红梅,如今早已凋败零落,怎能不令人低回伤神呢?既然红梅已不复存在,那旧游的踪迹又在何处?“一叶凌波缥缈,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是写游船兼写情思。乘上轻舟,荡漾于烟波之中,那鳞次栉比的离宫别殿又怎能不让人频频地回首眺望不止呢?离宫,皇帝临时住的行宫,此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宫殿。南宋偏安江左,故称临安为行都,临安之宫殿为离宫。三十六离宫,言宫殿之多。以上叙事,写作者独游西湖,即景生情,引起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下片拓展思路,仍紧扣西湖景物,以婉媚密丽之笔,写他人之乐,进行反衬。“犹有”紧承上片,词意断而仍续。青楼,歌妓的住处。古代显贵之家亦称青楼,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后专指妓院。翠翘,翡翠鸟尾上的长毛曰“翘”,美人首饰似之,故曰翠翘。宫黄,古代宫女用来涂额的黄粉,民间妇女亦多效之,又称额黄,是唐宋时一种很时髦的化妆。词人驾一叶扁舟,于落花缤纷中从水上缥缈而过,闪现在眼前的,是那精美的画船上,美女举袖障面;两岸的歌馆里,佳人持扇伫立。她们面容上涂着时兴的宫黄,名贵的头饰闪烁着光彩。这些美女歌娃争艳比美,嬉游如故。而自己呢?友人已经远去,无人可与共赏良辰佳景,仿佛欢乐只是属于他人!如今,充溢着词人整个心灵的,只有如同往常一样的无限的春愁,而这伤春的意绪犹如酒一般的浓烈,在词人心怀中荡漾起伏。要把它谱入丝弦自己聆赏吧,可又有谁能够理解这伤春怀友的情思呢?据词序中所言,俞灏风度儒雅,善音乐,每有山林隐居之想,堪称江湖文人白石的知音。“今予离忧,商卿一行作吏,殆无复此乐矣。”语极沉痛。“一行作吏”,即“一经作吏”,指俞灏出仕做了小官。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姜夔语意本此。因而,此词煞拍几句所表达的感情,就不仅是一般的怀友之情,它实在是说,知音已入仕途,相伴共享山林、琴曲之乐恐不可复得,难怪他“伤春似旧”,纵“写入吴丝自奏”,也怕无人理解他此时的心境了!陈郁《藏一话腴》谓白石“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于此可见。

本篇词紧紧扣住西湖景物,即地兴感,借落花烘染,用青楼反衬,然后归结到“吴丝自奏”,同上文“湖上携手”在照应中进行对比,尾句以“问谁识”提醒全篇,余韵悠然。在思路上,上片由眼前追怀往昔,再折转到当今;下片由旁写转入正写,由外景收束到内在心灵。全词几经转折,逐步递进地写出了对友人的真挚怀念,也于抑郁中隐隐透露出词人那清超潇散的情怀。

(刘乃昌 崔海正)

凄凉犯

姜 夔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着。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此词大约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作者客居合肥(今属安徽)时的作品。原题下有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觱栗吹之,其韵极美。亦曰《瑞鹤仙影》。”这篇长达二百余字的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并论述了关于“犯调”的问题,从词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上片描写边城合肥的荒凉景象和自己触景而生的凄苦情怀。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该地重镇的合肥,迭经兵燹,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发端两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萧条冷落。“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宋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附近的残破景象是“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南宋百余年间淮南一带的残破荒凉景状于此可见。“一片离索”全属写实。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向读者展示的意象毕竟并不具体。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总体轮廓: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片杨柳在秋风中颤抖;及至逼近观察,读者仿佛进入了画境,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马嘶”、“吹角”诉诸听觉,旅人、“戍楼”诉诸视觉;这些意象,或处于运动之中,或呈现为静态,在肃杀的秋风中交织成一幅画面,调动起读者各种不同的感官,使之充分感受到边城兵后那种特有的凄凉气氛。接着,作者抛开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将自己此时的心情用“情怀正恶”四字略略一点,沟通了与读者的联系,随即又在上述这幅画面上抹上“衰草寒烟”的浓重一笔,再着一“更”字,寓情思于景语中,于是,画面便在景情交炼的高度上融为一体了。至此意犹未足,歇拍二句再反实入虚,借助带有某种特殊格调的比喻,传写自己身临此境时的感觉、印象:行经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名城,就好像当年随将军出塞的部卒,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上曲折地行进,所感受到的是四处萧条,一派荒凉,让人难以忍受的无边无际的寂寞。部曲,此泛指军队。迤逦,曲折连绵貌。这个复杂而奇特的比喻,为暗淡的画面注入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它启发当时的读者不期然而然地回忆起靖康之变以来的种种往事,不禁为家国身世而伤怀痛心。因而,这句比喻性联想所触发的沧桑之感,也就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

换头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思绪折转到往昔,带起整个下片。西湖,指杭州西湖。携歌,带着歌女出游。碧水红荷,画船笙歌,往日西湖游乐的美好生活,令作者难以忘怀。淳熙十四五年间,姜夔曾客居杭州,他在当时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词中,曾以俊丽的笔调,倾吐过对于西湖荷花的深情:“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如今,无情的秋风已把南浦变成一片萧索,西湖荷花那迷人的冷香可能也随着“水佩风裳”的零落凋败而消逝了吧?“旧游在否”一问,将词意稍稍振起,调节一下叙述的节奏。“想如今”句以揣度的语气写西湖荷花的凋落。前一句写人,后一句咏荷,而于咏荷中也暗寓着抚今追昔、人事已非的感慨。这两句与换头三句所描绘的画面形成一个对比,在时间上则是一个过渡,即由追念折回到眼前。如果说换头三句是通过对西湖的优美风光及游乐生活的刻绘,反衬了淮南的冷落,或者说是由于边城的萧索破败及作者处境之凄凉才引起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则此二句对于西湖衰飒秋景的描写,乃是由于作者置身于淮南的现实环境,受到周围物象的触发,因“情怀正恶”而对西湖景物进行联想的结果,时空的交叉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作者愈是感到眼前环境的凄黯,对西湖旧游的怀念之情就愈加强烈。于是,以下几句,作者索性放笔直抒这种不能自已的感情。“漫写羊裙”,用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的故事。《南史·羊欣传》载,南朝宋人羊欣,年少时即工于书法,很受王献之的钟爱,羊欣夏天穿新绢裙(古代男子也着裙)昼寝,王献之在他的新裙上挥笔题字,羊欣看到王献之的墨迹,把裙子珍藏起来。这里“羊裙”代指准备赠与伊人的字幅墨迹。作者想象着:要把表达他此刻心情的字幅信笺系到雁足上,让他捎给心中人。一般的作者,也许觉得到此已把意思写尽,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但是,姜夔却把鸿雁传书这个人们熟知的故事再翻进一层:只怕大雁行色匆匆,不肯替我带信,因而耽误了日后相见的期约。所以,“羊裙”只是空写,怀友之情也就始终无法开解,这就使读者对词人的寂寞处境和悲伤情怀更加同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此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的一派荒凉,下片在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中隐隐透露出麦秀黍离之悲。前后片相互映照,在意念上密切联系,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量。

这也是姜夔的一首自度曲。序中所说的“犯”调,就是使宫调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类似西乐的转调。所谓“住字”,即“杀声”,指一曲中结尾之音。《凄凉犯》这个词调,是仙吕调犯商调,两调住字相同,故可相犯。关于它的声情,正像龙榆生所说:“在整个上片中没有一个平收的句子,把喷薄的语气,运用逼侧短促的入声韵尽情发泄。后片虽然用了两个平收的句子,把紧促的情感调节一下;到结尾再用一连七仄的拗句,显示生硬峭拔的情调”(《词曲概论》)。姜夔在行都(杭州)令国工吹奏此曲,谓“其韵极美”,这不是偶然的。曲调与词情契合,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体现了姜夔高度的音乐修养。

(刘乃昌 崔海正)

翠楼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秋天,姜夔在汉阳府汉川县其姊家居住。入冬,武昌黄鹤山上新建成安远楼一座,词人偕友人刘去非(事迹不详)等前往参加落成典礼,自度此曲以纪其事。十年后,姜夔的朋友在汉阳江边还听到年轻歌女演唱这首词,并能道出作词的本事。姜夔从朋友处得知这种情况,很有感触,便补写了词序。

此词为新楼落成而作,前五句就“安远”字面着想,虚构了一番境界,也客观地显示了起楼的时代背景。“龙沙”语出《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岭,咫尺龙沙。”后世用来泛指塞外,这里则指金邦。“虎落”为护城笆篱。宋当南渡时,武昌系对金人战守要地,和议达成,形势安定下来,遂出现了“月冷龙沙,尘清虎落”的和平局面,这便是“安远”的意指了。汉制禁民聚饮,有庆典时则例外,称为“赐酺”。“今年汉酺初赐”是借古典以言近事。据《宋史·孝宗纪》,这年正月为高宗八十大寿,犒赐内外诸军共一百六十万缗,军中载歌载舞,一片欢乐景象。故接云:“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胡部本是唐代西凉地方乐曲。《新唐书·礼乐志》:“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由此边地胡曲进入殿堂。又据《新唐书·南蛮·骠国传》:“胡部,有筝、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横笛、短笛、拍板,皆八;大小觱篥,皆四。工七十二人,分四列,属舞筵之隅,以导歌咏。”它在盛唐时本是“新声”,今又“新翻”之,用此盛大乐队以为帅府中歌舞伴奏,颇具气象。以边地之曲归为我用,亦寓“安远”之意。

以下正面写楼的景观。“层楼高峙”是总咏楼的整体形势,然后以两句作细部刻画,从局部反映建筑的壮丽:红漆栏杆曲折环绕,琉璃檐牙向外伸张。“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二句,铸词极工,状物准确生动,特别是“萦红飞翠”的造语,能使人产生形色相乱、目迷心醉的感觉。紧接“人姝丽”三句,又照应前文“歌吹”,写楼中宴会之盛。“粉香吹下,夜寒风细。”夜寒点出冬令,风细则粉香可传,歌吹可闻。全是一派温馨承平的气象。

“此地”便是黄鹤山,其西北矶头为著名的黄鹤楼所在,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鹤路过。所以过片就说:这样的形胜之地,应有秉五彩笔而咳唾珠玑的“词仙”乘白云黄鹤来题词庆贺,与人同乐。仙人乘鹤是本地故事,而“词仙”之说则是就楼成盛典而加以创用。“拥”字较“乘”为虚,“君”乃泛指,均见笔致灵活。说“宜有”并非真有,不免有些遗憾。其实通观词的下片,多化用崔颢《黄鹤楼》诗意,进而写登楼有感。大抵词人感情很复杂,“安远楼”的落成并不能引起一种生逢盛世之欢,反而使他产生了空虚与寂寞的感受。“玉梯凝望久”,他在想什么?“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天涯情味”,正是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况味。这是客愁。“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靠流连杯酒与光景消磨志气,排遣闲愁。这是岁月虚掷之恨。这和“安远”有什么关系呢?关系似乎若有若无。或许“安远”的字面能使人产生返还家乡、施展抱负等等想法,而实际情况却相去很远吧。于是词人干脆来个不了了之,以景结情:“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仍归到和平的景象,那一片雨后晴朗的暮色,似乎暗寓着一个好的希望。但应指出,这三句乃从王勃《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化出,仍然流露出一种冷清索寞之感。

总之,这首词虽为庆贺安远楼落成而作,力图在“安远”二字上做出一篇喜庆的“文章”;但自觉不自觉地打入作者身世飘零之感,流露出表面承平而实趋衰飒的时代气氛。这就使词的意味显得特别深厚。

(周啸天)

湘月

姜 夔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 ① 长溪:古县名,在今福建霞浦县南。 ② 指主管长沙地区水面船舶的官职。 ③ 燕公:似指燕肃。肃益都(今山东寿光)人,北宋著名画家,以画山水寒林见长。 ④ 郭熙:五代北宋间人,工画山水,气势雄健。 ⑤ 晁补之《琴趣外篇·消息》调名下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 ⑥ 夷犹:此处作“从容”解。 ⑦ 容与:悠闲自得貌。 ⑧ 据《世说新语·容止》载,晋大臣王衍“妙于谈玄,恒捉白玉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⑨ 晋人张翰在洛任职,一日“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事见《晋书·张翰传》。

《湘月》写月夜泛舟湘江的所见所感,词题即词牌,这是自度曲的一个表征。词序说:“予度此曲,即念奴娇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又叫过腔,即今之所谓“转调”。

词作于丙午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姜夔约三十二三岁,寄居妻族萧家。这年的七月十六日,溽暑方消,月色正好,在长沙任职的长溪人杨声伯邀请他与赵氏、萧氏弟兄一同乘舟游览湘江。兴之所至,笔墨随之,于是,月夜湘江的迷人景色就被生动地展示出来。

上片用一问句开头。到太湖揽胜,早有所约,却一直未能实践,是什么给耽误了呢?词人为自己长年奔波劳碌,无暇亲近山川胜景而感到悔恨,反衬出这次出游的难能可贵,因而兴致勃勃。接着融情入景,写出游经过和江上风物。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游伴们相互招呼着坐上一艘大船,乘兴打桨,从从容容向江心驶去。此时,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待到月亮升起来,便什么动静也没有了。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真是美极静极。大家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桨,让船儿慢悠悠地随水漂行,唯恐损坏这美的画面和静的氛围。“画桡不点清镜”一句,以虚写实,情景相生,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环境和心境。

下片从想象入手。换头三句应词序中的“或弹琴”。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于是驰骋想象:是谁唤起那“烟鬟雾鬓”的湘灵,在这里理弦奏曲?“鸿阵”即雁行。筝弦下有承弦之柱,斜列如雁字,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这就是“理哀弦鸿阵”。作者《解连环》词“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即此。琴、瑟、筝,同是弦乐器,湘灵亦出于想象,故无妨活用,令其弹筝了。下边收回现境,说座中游客都是当今的风流名士,也是大可令人赞叹的赏心乐事,坐客们挥动着玉柄的麈尾拂尘或清谈妙论,“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场雅集呵!下边由近而远,把笔触再伸向自然界。夜已渐深,岸边的柳树丛被凉风吹得瑟瑟作响,遥挂在蓝天上的星星曳着长长的尾巴向下坠落。这秋的信息最易引发人怀念故土的情思。结尾说自己也像晋代的张翰那样见秋风起而思吴中鲈鱼之美一样,深深地怀念着“旧家乐事”,隐隐约约透露出怀旧情思。

这首词通篇记游写景,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图。画图上的景物,不论是山是水,是鸟是树,是月是星,是游船还是渔网,都在摇曳着融成一片,笼罩在清冷的辉光里,显得淡雅而又有些朦胧,结尾处的怀旧情思尤为朦胧。王国维说姜夔写景的作品“虽格调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其实,雾里看花,别有风致,未必就比“不隔”逊色。就构造意境的功能来说,它似乎高明得多。因为诗词作品纯然为写景而写景的极为罕见,它们大都缘情而发,或触物起兴,或借景抒怀。这样,出现在作品中的“景”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而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被情的“烟云”所缭绕。借用《谈龙录》里的话来说,它已由首尾爪角鳞鬣毕具的常龙化作屈伸变化无穷的“神龙”。神龙穿行云中,忽隐忽现,故而显得兴象玲珑。写景的诗词只有达到了这般境界,才可能有超然于畦封之外的高情远志。这首词含蕴深厚,读后有悠悠不尽之感,原因盖在于此。词中所描摹的清幽景色,和词人幽远的情怀相表里,相契合,恰如覆盖其上的朦胧月色,使之摇曳变幻,风姿别具,从而构成迷离浑化、耐人寻味、使人流连的美妙境界。

(朱世英)

永遇乐

姜 夔

次韵辛克清先生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窪尊放满,老夫未醉。

白石诗《奉别沔鄂亲友》云:“诗人辛国士,句法似阿驹。别墅沧浪曲,绿阴禽鸟呼。颇参金粟眼,渐造文字无。……”自注:“辛泌,克清。”可知这是一位品德高洁的文人。词首三句叙友谊。以下入辛先生的志行。“杨郎”句用杨恽《报孙会宗书》语:“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又云:“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这三句说辛克清不逐(征,有求的意思)利。下三句说辛也不邀名。“诸公衮衮”是主语,“云霄直上”是谓句。杜甫《醉歌行》赠郑广文云:“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正用其语。“乃作道边苦李”,用王戎幼与群儿嬉,不折道边李,以为必苦李事。见《世说新语·雅量》。东坡《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我愿得全如苦李。”词意正是这样。“五千言”二句是说辛克清有得于道家的哲学。不肯让“造物”(客观的辩证法)戏弄自己。就是说,不求名利,也就无所损辱。

下片说平生志欲结邻,多少年前曾同到东冈去相宅(“胥宇”字出《诗·大雅·緜》),准备他年结邻。哪知相宅之处,柳已老哪,松已高哪。卜邻的地还是无力到手!这六句一气贯下。第三句插入一顿,便不伤直致。柳老松高,接上“岁月”无迹。“悲桓”:《世说新语·言语》说桓温见昔年种柳,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阮”:用杜甫《绝句四首》之一:“梅熟喜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连用可谓悲而雅。那么,两人对十丈软红尘中的生活呢?长干白下,俱在金陵,青楼朱阁,美人所居。这种豪华适意的生活,在两人看来,不过像南柯一梦(槐蚁,用《南柯太守传》)。结尾说,不如听任窊尊中的酒斟得满满的吧,因为老夫还没喝醉哩。窪(窊)尊,元结为道州刺史时,发见东湖小山上石多窪下,可作无数酒樽。于是建亭其上,作《窊尊铭》。又有《窊尊诗》。结句说:“此尊可常满,谁是陶渊明!”

这首词的风味在白石词中是独特的。可以说它朴老,也可以说是朴老放逸。朴老是基调。这可以看做是白石的功底。词论家公认白石是先专学山谷,后来由江西诗派引入晚唐,主要是学陆龟蒙。于是转以这支妙笔写词,词遂独具一格,影响词坛近一千年。他的底子只是个朴老。能朴老便可以弃绝纤巧轻奇,便可以写人之所不能写,不写人之所能写。元遗山论江西诗派说:“古雅谁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不作江西社里人。”白石之所以可上接杜陵,只看他的朴老的风致,自是少陵亲血脉。宋翔凤便说过:“词中之有姜白石,犹诗中之有杜少陵。继往开来,文中关键。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寄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乐府余论》)但白石的性情让他自己的词变为清空超妙一路。他是在朴老放逸的基础上深思积学,自证妙境的。我看这和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有关系。有人说白石从辛弃疾来,细看似较远。

这首词虽不是白石的绝唱,但幸而有这首词,让我们知道,唯性情深厚的人才可以写出朴老的词。由此积学深思,才可以证入圣境。从浮华新巧入手只能成就小家小派。我不赞成把白石道人说成江湖游士。游士或清客,是绝无这样深厚的性情的。

(曹慕樊)

永遇乐

姜 夔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鬲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 ① 鬲:同隔。迷楼:在扬州,与镇江之北固山隔江遥遥相对,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建。② 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

清人周济论宋词,标举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为四大家,纂辑成《宋四家词选》一书。其中,以姜夔为辛弃疾的附庸,并申说这样做的理由是:“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如此片面地、简单化地把姜夔归入辛派,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姜词对前代与同时诸大家转益多师,并吸取江西诗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树一个流派。对这样一个卓然自立的大家,任何流派都是并吞不了他的。不过,如果我们把话说得实事求是一些,说姜夔虽不是稼轩的附庸,但他的词中有稼轩词的风格因素,少数作品还是有意学辛之作,那就恰如其分了。这首《永遇乐》,正是效法辛词而又不失自己特色的一篇佳作。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抗金老将辛弃疾由浙东安抚使被派知镇江府。其秋,写下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此阕,即步稼轩原词之韵以和。二词同是就登北固楼事而生感之作,但主题思想与抒写方式有异。辛词怀古伤今,自抒其满怀忠愤。姜词则借古人古事以颂稼轩,通过赞扬稼轩来寄寓自己心系天下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此词最可贵之处,在于反映了北方人民盼望统一的迫切心情,并激励老年的辛弃疾努力完成收复中原的重任。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起兴,引出抗金英雄辛弃疾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的伟岸形象。起三句,言江山犹昔,而往古英雄已不可见。言外之意是,今日国家急需英雄以御外侮、以图中兴。这个意思与辛词开头略同,但写法与意境各异其趣。辛词起三句出语豪壮,不重写景,直呼古人,以见本怀。姜词这里却用整饬的对偶句写出此间的情境。“云鬲迷楼”,写望不见江北云雾遮隔的扬州;“苔封很石”,点北望所在之地的北固山。很石为刘备孙权共商抗曹大计之处。点此英雄遗迹,自有深意。白石有意不同辛词犯复,在情景交融的含蓄境界中别饶雄浑隽永的韵味。接下来三句:“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承上而来,写古代英雄往矣,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空自来去。这里的意思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也略同,都是寓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慨,但在具体写法和风格特征上却各极其能事。辛词此处正面吊古,写已经消失的事物,笔力雄大,感慨从语气中直接流露,显得悲壮而沉郁;姜词此处却出以侧笔,写楼前景致,借千古长有之物反衬已逝的人事,暗寓感慨于言外,显得凄婉而空灵。姜词之学稼轩而善于变化,于此可见一斑。通过这一番不胜今昔之感的慨叹,呼唤当今英雄的主题就可水到渠成地展现了。

如果说,辛、姜二词的前六句怀古之意相近,而表现手段不同,那么,它们的下文就只是保留风格上的某种一致,而在内容上和抒情意象的塑造上却各趋一途,各具审美意义了。辛词的下文,继续怀古,以南朝刘宋之初两代皇帝北伐的成败,来鉴诫当今,表达自己的政见,并于篇末透露自己空具北伐壮志的悲愤。辛词的基本点,是利用典故含义来寄寓本怀。而姜夔此阕的下文,虽也迭用典实,其用途却在于塑造自己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个众望所归的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从“使君心在”以下至篇末,中间虽有上下片的界限,但在内容上却只是一个大段落,一个大层次,全是歌颂辛弃疾其人。“使君”三句是说:辛弃疾长期罢官闲居,本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但政局的变化,国家的需要,使得他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门户来坐镇,无法遂其隐居之志了。这里既赞颂了辛弃疾的高雅风度,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他长期被投降派顽固势力排斥打击的不平。上片末二句,承“北门留住”而来,描写辛弃疾在镇江练兵备战的赫赫军威。上句用东晋桓温“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的话(见《世说新语·捷悟》刘注引《南徐州记》),切地切人又切事,可谓融化不涩,体认着题;下句以军旗之图案暗示辛弃疾部下将士的勇武,和这位主帅本人的治军有方。过片三句,进一步热烈地推崇、赞颂辛弃疾,把他比为致力北伐大业、为国事鞠躬尽瘁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认为南宋要收复中原,非辛弃疾莫属。这三句赞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南宋有识之士对辛弃疾的公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辛弃疾的才德堪与古代最杰出的将相比肩,如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云:“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刘宰《贺辛待制知镇江》云:“某官卷怀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姜夔这种坚信辛弃疾有非凡胆略才干、能使北伐成功的赞扬之辞,与稼轩原词下片借古讽今、反对无准备的北伐的那三句遥相呼应,深得唱和之旨。接下来,“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三句,又把笔墨移到京口的远景上来。东晋桓温拜征西大将军,北讨苻秦,以及后来刘裕北伐中原之时,京口地区都是兵员和战略物资的重要集中地。这里通过对这个古今战略要地的形胜进行描绘,突出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方略与路线胸有成竹。这与辛词同位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再次呼应,互相辉映。作者因辛弃疾所登楼眺望的,是失陷已久的中原大地,故下文“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三句,直言达意,把笔触转入北伐这个时代的最大课题上来。白石在一般人心目中是脱离现实的清客,但这里他却丝毫没有超然尘外,而是沉痛地为北方沦陷区人民道出了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的结尾两句,引出桓温的故事来比拟描写辛弃疾此时的激动感慨的心理,尤觉韵味深长。东晋大将桓温从江陵出发北征前秦时,看到他早年在路上种的柳树已长得很粗,不禁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因而攀援枝条,至于下泪。这里是在想象稼轩的心理活动道:稼轩啊,当此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你可能在想:“我南渡之前在北方亲手栽种的依依细柳,今天一定还在吧?”这一虚拟之笔,以代稼轩倾诉挥师北伐的要求来寄托白石自己心中同样迫切的愿望,显得非常含蓄婉转,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白石词的结尾大多含蕴丰富,摇曳生姿,意境悠远,有幽隽秀雅之致。从这篇刻意学辛的作品中,仍可看出他自己的这些优长。

(刘扬忠)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