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感皇恩

李俊民

出京门有感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这是作者离开京都告别亲友时所写的一首小词,词题中的“京门”,盖指燕京(今北京)。金曾建都于此。上片抒写伤别之情,用笔质朴,感情袒露。起句“忍泪出门来”,开口见喉咙,抒情写事,一笔抖出,惜别、伤别,种种感触,皆从“忍泪”二字中隐约可见。“杨花如雪”,既是交代离京的暮春时间,又是渲染离别时的气氛,用杨花的纷乱如雪,来象征离京时心绪的烦乱。第三句是在前两句实写与渲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交代“忍泪”云云的原委,突出“又离别”,而以“天涯”作渲染,张其声势,从而掀起感情波涛,以“惆怅”表明作者在这离别之际的感情,同时又与起句的“忍泪”相应。“碧云”两句,是别时举目所见,也是他要去的方向,“乱山”云云,是实写,同时也寓有“行路难”的意思,作者另有“举目关山行路难”的诗句。“据鞍”二句,写别后凄然登程,总结上片。下片是预写别后的思念和为摆脱这种思念而作的美好祝愿。过片两句,由上片的离别转写离愁与相思。“一日三秋”,出于《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寸肠千结”,则更转进一层,两句均以夸张之笔,极写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从而也可以看出作者与在京亲友们情谊之深。因此,作者鼓起勇气,向青天而问明月:算来天上月应无恨事,何以暂圆而复缺?“圆”而曰“暂”,说明月圆时少而缺时多,与人事上的情况正复相同。作者借月比兴,渴望月圆,亦即渴望人“圆”,故结云“愿人长似,月圆时节”。在离别之际,不仅感受到离别之苦,而且迫切希望月长圆,人亦长聚。这样正反用笔,离别时的伤感情绪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化用前人诗词,自然妥帖,如同己出。“杨花如雪”,这里自然是写暮春景物。以柳絮拟雪,东晋谢道韫已开其端。至苏轼《少年游》词,既说“飞雪似杨花”,又说“杨花似雪”,循环互比,又有发展。作者此处,并用《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意和苏轼“杨花似雪”字面,同样地以带感情的景物,表述人事离别时令,亦足动人。下片“敢向”以下五句,粗看似全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的下片句意,细看乃知别有新意。苏轼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而李俊民则问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前者责其于人之已别时而“圆”,后者则怨其于人之暂聚时而“缺”,正是反用苏意;苏词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宽慰、解脱,李俊民则绝无这层意思,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个人愿望:“愿人长似,月圆时节。”意思又比苏轼词执著。作者的这层“新意”,正是在行将天涯离别、亲友分袂之际所自然产生的,与苏轼的兄弟长期分别不得不强作宽慰者有所不同。所以这里虽借笔较多,却貌似近而神不同,并没有什么蹈袭之弊。李俊民熟于宋词、唐诗,故在作词的时候,往往将柳永、苏轼、贺铸、李清照等人的词句以至于唐人诗句摄入笔端,为其表情达意服务。凡所借笔,大都用得自然妥帖,至于其上乘,如用在本词的两例,则又达到了水乳交融、如同己出的程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李俊民驾驭词艺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邱鸣皋 秋如春)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