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谢池春 李之仪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谢池春

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苏东坡有一首诗,题作《夜值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句云:“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可见他对李之仪的诗是很欣赏的。李之仪虽然未被列入苏门“四学士”、“六君子”,但也以门生之礼师事东坡。东坡不喜柳永词,尤其反对他的弟子学柳永,对秦观,他就不止一次地提出过这类批评,至有“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的讥诮。其实,秦观的词,固然受到柳词的影响,而更接近柳永的,莫过李之仪了,不知东坡对他这个学生教训过没有?李之仪这首《谢池春》,完全是柳永那种“市民词”的格调,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的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也合乎一般长调的习惯写法。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但并不算完结,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唯其有了中间四句的具体描写,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得有着落,有根据。看来,在章法的安排上还是相当细密的。上片写景,当然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联得紧密,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使读者顿觉满园生辉,油然而生“原来春色如许”的赞叹。这正是类似“车轮战法”的排比句子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在“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在,故而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才不显得突兀。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这样一来,又是在迫使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力求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填补得充实起来。词的所谓韵味,往往就是包含在类似这样的句子之中的。

下片开头两句,直是柳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另一说法,只是缺少点柳词那种甘心情愿的劲头而已。接下来的四个五言句,当然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儿比较。按常情,相见总比不见好吧,他说未必。不见时要相思,见了面,还要分离,依旧要相思,则相见仍如不见。另一对,那就不必比了,“频相见”当然“何似长相守”,无须多说。那为什么要从“不见”开始兜个圈子说过来?须知,问题是从“不见”这个现状出发的,感到只相见,哪怕是频相见,还不足以疗得相思,遂有“长相守”的要求。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是转托它承担吗?是请求它作证吗?或者还有别的寓意,作者给读者留下悬念,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这就是含蓄的韵味。总起来说,写景繁华缭乱,抒情委婉细致,构思新奇巧妙,语言俚俗活泼,这几点,可以看作是李之仪这首词的主要特点。

(王双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3 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