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鉴赏辞典
采莲子(二首)
皇甫松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我国诗史上反映江南采莲优美风俗的第一首作品,是汉乐府《江南可采莲》。后来梁武帝制《采莲曲》,梁、陈、隋三代相沿之作不少,但多浮泛轻靡。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则是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
《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此组歌词,若去掉“举棹”、“年少”的和声,则无异七言绝句,呈示的是一位少女采莲的情景,这是其第一境界。包括和声在内则不同,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这是其第二境界。此词和声既传,则应欣赏其作为有和声之歌词而不是无和声之绝句的全幅境界。
两词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词回环映照,实不可分。先看前一首。“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菡萏即荷花。采莲是采莲蓬,但此时不妨还有迟开的荷花,如此则意境更美,荷花与红裙少女相映成趣。陂是池沼,即荷塘。“香连”二字,以荷花的清香把回塘十顷连了起来,并把采莲女曲曲引入荷塘深处,这样写法,有空灵之妙。句尾和声“举棹”,与现境相关,分明唱出众少女打桨荡舟的情景。诵之则仿佛一女歌声方余音袅袅,众少女已齐声相和。“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小姑是歌中人,其实不妨就是唱歌的少女,如此则有戏剧性,意味更妙。小姑平时藏深闺,今日入荷塘,林立的荷叶似乎隔开了人世的拘束,清清的水波更荡开了她的心扉。小姑不禁贪玩戏水,流连忘返。“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晚来”承上句“采莲迟”, “弄水”点上句“贪戏”。小姑弄水,大概是赤着双脚打水吧,到了兴头上,采莲船也给浇得水湿淋淋。可是她的娇憨之态还不止于此呢。“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句尾和声一起,伴随着众少女的一片笑声,那不消说了。
再看第二首。“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采莲船,荡漾在一片湖光闪动之中。湖光豁亮了小姑的心眼,她的心灵也暗暗波动。心动为何?“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原来,为的是有一位“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小姑久藏深闺,采莲无异为身心的一次解放,一旦遇见渴望的意中人,就什么礼法也不大顾了,何况这小姑忒大胆。她只顾痴痴地看,不觉莲舟轻轻的漂。“贪看”二字,充分刻画出小姑的情窦初开,大胆无羁。英俊少年迷住了她的心,爱情之火燃起,鼓舞她去勇敢追求。“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她抓起一颗莲子(那是她初恋的一颗心),扔过水面,扔向那少年。无端,点少女之冲动。莲子,谐音为怜子(爱你),这是南朝民歌的传统手法。这一抛莲子,实在是太大胆,不仅是人世间的礼法,连少女自己的矜持也置之于不顾了。“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抛了莲子后,才猛然感到远处有人看见呐!也许是岸上的旁人,也许是邻舟的女伴吧。别人看见如何姑且不论,小姑可害羞了好半天呢。当众少女和声再起时,可以想见,那是伴随着一片会心的欢笑的。
此组歌词艺术特色有三。一是人物刻画之妙。小姑形象,又娇憨又大胆。刻画其娇憨,前首着力于小姑贪戏弄水之贪,后首着力于贪看少年之贪。刻画其大胆,则前首突出于更脱红裙裹鸭儿,后首突出于无端隔水抛莲子。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说得好:“写出闺娃稚憨情态,匪夷所思,是何笔妙乃尔!”二是和声作用之妙。和声带出众少女,采莲场面就热闹了,也更富于戏剧性。正如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所说:“采莲时,女伴甚多,一人唱‘菡萏香莲十顷陂’一句,余人齐唱‘举棹’和之。第二、三、四句亦同。此二首写采莲女子之生活片段,非常生动,读之如见电影镜头,将当日采莲情景摄入,有非画笔所能描绘者。”第三,这组《采莲子》兼容了南北朝民歌之风神。取材江南采莲,便有南朝民歌之清美。而描写初恋少女之大胆,则接近北朝民歌之泼辣(同写少女初恋,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唐歌词兼熔南北朝民歌之风神,这并非偶然。唐代是空前大统一的时代,融合了南北朝的文化,读此词,于此背景不可不知。
(邓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