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采桑子 无名氏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采桑子

无名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惜春、寻芳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一般都是感叹绿肥红瘦,表达无计留春住的情绪。这些诗词的作者毕竟欣赏过春的美,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是幸运的。这首《采桑子》不同,它的作者如痴似狂地等待春花,最终却连花的影子都没看到,并且是“年年”没有看成。从这一点上讲,这首词能在汗牛充栋的惜春诗词中独辟蹊径,所以很值得我们品味。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写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写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天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得此春!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其实大概就是作者自己)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 “误却”二字才更见分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读者也为之一喜。然而紧接着又一个大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读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今朝报道天晴也”,就知道那是专为下句而设计的一个波澜。沈雄《古今词话》说:“词贵离合。如行乐词,微着愁思,方不痴肥;怨别词,忽尔展拓,不为本调所缚,方不为一意所苦,始有生动。”这句词也用展拓之法,除了使词篇生动之外,还使下句之苦更苦,地位尤其重要。“花已成尘”,应当是无话可说了,但作者又忽出绝招,用给花神寄语作结。——这阕词上片四句,乃是一意贯下;下片四句,却采用层层转折,也颇不俗。“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说他痴想,因为这位无名氏并不是不知道寄语的无用,他也何尝希望“当初莫做春”,但这里却不惜牺牲一切而言之。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又是至文的必要条件。其所以如此,盖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未尝没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吧?

这阕词语言平易,毫无雕琢痕迹。比如“风雨成旬”“不肯开晴”“天晴也,花已成尘”等句,几乎就是平常口头言语。但是,“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彭孙遹《金粟词话》)。这首词的作者把呕心沥血的成果用若不经意的字面表达出来,创造出了美的自然语言。比如“风雨成旬”,别本作“经旬”,强调整整一旬皆有风雨,同寻花人的感情有了更多的联系。再如“不肯开晴”的“不肯”,似乎天气是有意如此,自然突出了天气与主人公的矛盾。再说,这种写法和末二句相呼应,使得天气、花神如同有知,也令词笔更加多姿。再如“今朝报道天晴也”,好像是随意加上了一个虚词“也”,然而有了它句子立刻活泼轻盈,仿佛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欣喜神态。又句中用上“报道”,那当然是自己还未出门,下忽接“花已成尘”一句,中间省略掉词人趁晴陌上寻花、眼见一旬风雨后花落尽成泥的情事,使叙述语翻成感叹语,笔墨省净,又加强了表现的效果,可见其句外锻炼的功夫。

(李济阻)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9 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