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采桑子 冯延巳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采桑子

冯延巳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少妇孤寂苦闷的闺怨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秉承了冯词的一贯特点。

全词以景物描写开篇。“小堂深静无人到”,将我们的视野聚焦到了“深闺”——一个带有典型象征意义的空间范围。“小”是窄小、逼仄,“深”是幽深、沉重,通过空间的深邃感传递出情感上的寂寞。“静”有安静、静谧之义,但静到“无人到”却变成了百无聊赖的落寞。所以开篇一句看似平常,却笔力雄浑,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情感的漩涡,那浓浓的孤独与寂寞扑面而来,无法排遣。同时也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然而下一句“满院春风”,却将笔锋一宕,从狭小幽深的空间转入一片开阔跃动的情境。再幽深的地方也不能阻止春风的脚步,它不但将外面的世界吹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还自顾自地吹进了这无人到的小天地,吹进了闺中人寂寞的心里。于是静景变成了动景,堂内和堂外有了连接,内心和自然界产生了互动。下一句“惆怅墙东”和“一树樱桃带雨红”就显得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而然。冯延巳曾有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因为构思精妙含蓄隽永为后人赞赏。这句“满院春风”虽在韵味上稍逊,但在情境渲染上却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惆怅墙东”由写景转为写人。昔日才子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一位美丽的东家之子,后来“东邻”“东墙”等便成了一个典型的意象符号,代表美丽、纯真、渴望爱情的女子形象,经常出现在文人诗词中。整首词中并没有对女子容貌进行正面的描写,只是通过“墙东”这样一个典型意象,传递给人们一种朦胧而又美好的印象。较之《花间》词雕琢堆砌的容貌描写,确实显得清丽端庄卓荦不群。上片最后,又转为写景,主人公踌躇徘徊之际,映入眼帘的是一树娇美异常的樱桃。一方面,灿烂春光中红透的樱桃,是满院春色的最好证明,也象征着女子明丽的青春和美好的生命。另一方面,这艳丽的色彩却和幽深寂寥的闺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内心深深的寂寞和无奈。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上阕至此,没有直接写人,也鲜少正面写情,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构思、调度烘托氛围,因情设景,以景传情,将情感渲染得幽怨动人又低回婉转。

过片直接刻画人物心理,在此处冯延巳用了一个极为精妙的比喻,令人叫绝。诗句中描写愁绪比喻甚多,但多是用自然之物比喻烘托人物内心的愁绪,如李白曾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后主之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但冯延巳这首词却独辟蹊径,用人的身体状态来比喻心头的愁绪。“愁心似醉兼如病”,心中的忧愁苦闷像喝醉酒又像生病。醉酒何如?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急欲倾吐发泄。生病怎样?慵懒疲惫,百无聊赖,话到口边却又兴致全无。如此的心态,如此的思绪,真真是欲语还慵。将独坐深闺的百转愁肠万千思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点到为止的心理描写之后,又转为对景物的刻画。那欲说还休的愁绪,从白日里的春风荡漾,樱桃带雨一直延续到日暮疏钟,燕子归巢,幽深寂寥的情感从空间延伸到了时间。末句以物比兴,感物伤怀,以燕子的双宿双飞反衬人物的形单影只,通过“燕子”这个典型的意象符号也使弥漫于整首词的无端的愁绪有了依托。

这首描写闺中少妇伤春悲秋,思远怀人的闺怨词,形似于《花间》。小堂、春风、双燕、画阁,也都是这类词中最常见的意象。然而全词构思精妙,融情于景,以寻常之景,将寻常之情写得幽深曲折,含蓄深远,而且词句清丽,意态高华,是冯词典型的艺术特征。用王国维的评价即是:“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在《花间》范围之外。”也正是这种艺术风格,奠定了冯延巳在词坛上承《花间》、下启北宋的独特地位。

(于 飞)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