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酹江月

张绍文

淮城感兴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矛头转向南宋。两淮是当时的前线。作者在淮水边的城市,目睹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在积弱中坐销岁月,遥想久未收复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酹江月·淮城感兴》。

《酹江月》即《念奴娇》,音节高亢激切,适宜抒写豪壮和惆怅的感情。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起语不凡。作者举杯高声问明月:“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满腔受压抑之情无人倾诉,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钦俘死异域,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昂激越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迷之情,一寓于凄迷之景。“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和词意的跌宕起伏。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横行,作者悲愤填膺,发出正气凛然的一声高问:“天地凭谁整?”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已坏,危机四伏,行将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缓懈。这一比喻极为鲜明生动,正是对当时苟且偷安的执政者的当头棒喝。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紧急措施。下片则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苦闷。“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讯息。(古代边塞设烽火台,如边境无事,每日初夜亦放烟传信,称“平安火”。)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静无事,但干戈未止,战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安宁只是一种假象,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启用抗战人才,反而压制民气,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其声颇带悲悒,流露出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也暗含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山河影,传说月中阴影原是地上山河之影。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最末两句,则另换意境,亦照应首句。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阴霾,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羁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词人“倚风长啸”,倾吐悲愤。“夜深霜露凄冷”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的。

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这首词像是一篇用词的形式来写的政治论文。语言方面,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问题,不施脂粉,但言简意赅,如壮士弹剑,散逸豪迈倜傥之气。前人写词,大多数是先求有精彩的开头,承接比较和缓,换片时再求突起,这样能使词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这首词,作者却另辟蹊径,他不是采用大起大伏的笔势,而是将悬河泻水般的感情用一扬一抑、小起小伏、回旋往复的曲调表达出来。以词调本身因轻重、长短、高低相间而产生的节奏,配以词意上的扬抑交替,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宛新彬)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