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疏影(梅影) 张炎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疏影

张炎

梅影

黄昏片月。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还惊海上燃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 ① 花光:即僧仲仁,宋衡州花光山长老,与苏轼、黄庭坚同时。擅画梅花。《山谷诗集》中有句云“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又有《题花光老为曾公卷作水边梅》诗。《冷斋夜话》云:“衡州花光仁老,以墨为梅,鲁直(黄庭坚)观之曰:‘如嫩寒春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可见其画笔之神。

范成大《梅谱后序》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张炎的这首词则超脱了梅的形质本体,专咏梅影,其清空高雅,似在韵格之外。

大凡写影,尤其是梅影,必写月,即宋萧泰来咏梅词所说“知心唯有月”。故此词上片首句便是“黄昏片月”,为梅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接着,精雕细刻,为月下梅影传神写照。词人从七个方面刻画梅影,这里姑且称为“梅影七笔”。初笔“似碎阴”两句,写“清绝影”。先以“碎阴”比梅影,但梅影却又并非一般的“碎阴”,所以紧接着用“还更清绝”逼进一句,抑“碎阴”而扬梅影。“清绝”二字写出了梅影纤尘不染、绝顶高洁的品格。谢惠连、苏东坡等以“雪魄冰魂”“冰肌玉骨”咏梅,这里却从“雪”“冰”“玉”等字眼里提炼出一个“清”字来,而且是“清”而至于“绝”,以写梅影,相比之下,顿觉“冰”“雪”质实,“清绝”空灵,给人留有更多的驰骋想象的余地。

次笔以“枝北”三句写“疑似影”。“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吕氏春秋·疑似篇》)影既清绝,引起了词人的把玩之念,但枝北枝南,环绕再三,及至“背灯”而折,却又不可捉摸。“背灯”,犹言离开灯光。由于屡次(“几度”)不能折取,故而“疑有疑无”,屡兴绕枝之叹。“几度”的语法意义应贯串在这三句之中,只是后置于末句而已。由“几度”,可见词人对梅影的挚爱,而“疑有疑无”“背灯难折”,则活画出了一种疑似难分、迷离惝恍的境界,用以写“影”,确是神妙之笔。

第三笔,“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是写“缥缈影”。“倩女离魂”,出于唐陈玄祐小说《离魂记》,说衡州张镒有女倩娘,与镒甥王宙相恋,后镒将倩娘另配他人,王宙亦含恨离去。夜间,倩娘的魂赶到王宙船上,随王宙入蜀。五年后,两人回家,房内卧病的倩娘闻声相迎,两女遂合为一体。词中引用这个故事,意在以倩女比梅,以倩女的“魂”比梅影。“魂”从倩女出,“影”从梅中来,殊为巧喻。这两句的重点,只在一个“魂”字,并用“依稀”加以修饰,梅影形态的轻倩缥缈便脱然而出。至于“缓步”云云,似暗用唐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意,同时衍述“倩女离魂”的故事,给这首极静的词增加一些动态的美。

第四笔,“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是写“竹外影”。这是个旁出一笔的特写镜头。“横斜”,指梅影,出于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应妒过云明灭”,是“过云明灭应妒”的主谓倒装句,是说忽明忽暗(即“明灭”)飘飘冉冉的云彩,看到这“竹外横斜”的梅影,也应该有些妒意吧!这里以明灭的“过云”作陪笔,以衬梅影之美;同时又以“竹”为衬,这里引进“竹”,其意倒不一定在于它们是岁寒三友,而是出于古人的一种多层次的审美观。苏轼《和秦太虚梅花》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句,这里正是效法苏轼,且又增加了“过云”,这样既不单调,又有对比衬托,所以这竹外之影才显得“更好”。

第五笔,词的下片前三句,写“淡洁影”。词人调换了角度,写镜中的梅影,形象更为清绝圣洁。时间正是深夜,窗外的梅,随着月光的转移,把她的倩影移进窗内的镜面上。周密《疏影·梅影》词,也有类似的写法:“甚美人、忽到窗前,镜里好春难折。”张炎则用“窥镜”包容了窗外的一切。虽轻轻一个“窥”字,却立即给人一种美人临窗、飘然欲入的美感。这比周密来得空灵。然后再用“蛾眉淡抹”毕肖镜中梅影的倩巧情态,并从一个“淡”字上,引发出了“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两句。“为容不在貌”化用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句意,而词人却加上“独抱孤洁”一句,从而翻出新意,由“貌”而写神,抑貌而扬神,写出了梅影“孤洁”的精神品格,“独抱”,表现了她对这种品格执著的追求。梅花发于春前,虽冰雪欺凌,仍冰姿玉立,怀香抱洁,不易厥素。梅影既是梅魂,而且又是镜中之影,经过了镜面的圣化,其孤洁独抱的品格,自当更进一层。词人独独在写镜中梅影时,加这“独抱孤洁”一句,一定是经过数番炉火,呕心而得的。这一笔,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词人的遭遇,心灵深处的不平与愤懑,以及对自我品格的要求,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都深深地埋在这一笔的底层。

第六笔,“莫是花光”三句,是沿第五笔的意脉,写“贞固影”。“丽谯”,即城门上的鼓楼;“莫是”,莫非是,难道是,这里是故意设问,婉转其辞,实际上是以疑问的语气表示肯定的语意。词人说:这娟娟的梅影,莫非是花光和尚笔下所描取的一痕春色?(张元幹《卜算子》咏梅词云“芳信着寒梢,影入花光画”,也借花光之画称道梅花之美。)它超尘脱俗,贞而不堕,孤洁长存,即使“丽谯”上吹起《落梅曲》的角声(“吹彻”即吹完一遍),她也“不怕”。这一笔,与其说是化用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诗意,倒不如说是直接取用了萧泰来咏梅词的精神:“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这里没有梅花“落”与“不落”的问题,而是硬是不怕。她的铁骨与幽香,不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这里,词人张炎又在以她的贞固而自励了。

第七笔,“还惊海上燃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写“玲珑影”。“燃犀”,用晋温峤在牛渚矶(即采石矶)燃犀牛角照水底灵怪的故事(见《晋书·温峤传》)。这三句的重点在于“珊瑚如活”。词人很注意烘托珊瑚所处的特殊环境:不仅是在“水底”,而且又置于燃犀照耀之下,词人又用了“惊”“如活”(如,一作疑)加以渲染,这样一再着笔,就给这本来就“玫瑰碧琳”(司马相如《上林赋》语)的珊瑚染上了神话般的色彩,玲珑晶莹,如在水晶龙宫。词人极尽珊瑚之美,目的在于表现梅影形象之美。

以上梅影七笔,肖形肖神,毕尽其妙,把“影”写活了。词的结句,突然拈出“酒醒”二字,这才使读者从那迷离惝恍的境界里醒悟过来:原来词人描画的那种境界,所表现的那种执著,都有个“酒”字在“做弄”,醉眼矇眬,似真似幻!不过,读者并不埋怨词人,因为毕竟在词人所创造的清幽醇美的艺术境界里,伴着一位绝妙的梅花神,得到了足够的艺术享受!而词人自己呢?一夜的迷离惝恍过去了,眼前只是“空对一庭香雪”! “香雪”,色香俱备,美则美矣,但却失去了那醉眼中的疑似境界,“空对”之中,包含了词人惆怅若失的情绪,词人不由得在结句之前加上了“做弄得”三个字,来表现他的这种情绪。“酒醒”两句,用了《龙城录》中赵师雄的故事: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装素服出迎。与语,芳香袭人。因与扣酒家共饮。师雄醉寝,及至酒醒,始知身在梅花树下,美人消失,惆怅不已。赵师雄是遇上了梅花神。词在最后使用了这个典故,我们才又恍然醒悟:原来词中写倩女,写蛾眉淡抹等,已是隐括了这位梅花神的故事,用来写梅影,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怎么样才能把“影”写好?读了这首词,我们是应该有所领悟了。这个问题,还是让读者去总结吧!这里要说的是词人写梅的一段小史。词中写梅,本来是一种常见的题材。到了宋代后期以至元初,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审美观的转变,不少词人(尤其是作为遗民的词人)的眼光,由写实在的生活内容,转向了高洁之物,以喻自身品格的高洁,咏物词多了起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咏梅。但梅毕竟还是有它的实体,写多了又觉得质实,于是写梅影,用特细的工笔对梅影展开具体形象的描绘,用有生命的形象,状无生命的“影”,比拟、衬托、夸张、渲染、用典,再加上作者的心理感受,创造了一种尽洗铅华的空灵美。发展下去,由写地上的影转进到写镜中的影,水中的影,总之是要离开地面了。写影之作,愈见清幽奇绝,写作技巧愈来愈高,但也并非纯粹写物,往往有词人的深沉的寄托,从而形成了宋末词坛上的一种奇异现象。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

(邱鸣皋)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