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酒泉子 冯延巳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酒泉子

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这是一首伤离惜别之词,描写了送别之人在“行人去”后的伤感和情态。此词起笔二句极其凝练含蓄,它一是交代了离别季节——在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二是交代了离别的地点——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座桥下极为幽静的柳荫之中。写别境之幽,正是为了突出别情之苦。这两句词共十一个字,却罗列了“芳草”、“长川”、“柳”、“危桥”、“桥下路”五种风物,其间“芳草长川”是大画面,“柳映危桥”和“桥下路”是其中的局部特写,从而创造了一种广与深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词所描写之景,是芳辰美景;所抒写之情,却是伤离惜别的愁情。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情景不融”的映衬手法,给人以“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深刻感受,真可谓起笔不凡。下面三句,是写送别之人在“行人去”后的惆怅情怀。“鸿”,是候鸟,它的生活习性是适时而来,适时而去。作者在这里用“归鸿”这一形象,以比喻届时而去的“行人”,含义深婉。“行人”之“去”,正如“归鸿”之“飞”,忽来忽往,择地而居,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情侣关系。一个“去”字,一个“飞”字,既表现送别之人无可奈何的惆怅,又表现了在“行人去”后的空虚、寂寞的哀愁。“碧山边”一句,通过送别之人的遥望,不见如见,把已飞远的“归鸿”与已去远的“行人”融为一体,收到了人、物相化的艺术效果。过片,作者用“风微烟淡雨萧然”这一抒情性的语句,来描写送别之人的心境。那轻柔无力的微风,那疏淡的薄雾,那潇潇而下的阵雨,渲染出一种柔弱、朦胧、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送别之人惆怅不堪的内心世界。这是人化的自然,也是自然的人化。亦情亦景,情景交融。这一句把上片末句人物相化的意脉,极其自然巧妙地承转到下片的词意之中,若断若续,以空灵之笔,写拙重之情。“隔岸马嘶何处”一句,有疑问,有猜测。从虽去甚远尚能遥望的“碧山边”,至想象“马嘶”而不见其人的“何处”,写出了“行人”越去越远的进程。“隔岸”从上片的“桥”字引出,“马嘶”则隐含了行人。——如果真还能听到马嘶,就没有“何处”这一问了。此句与温庭筠《河传》的“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用意略同。结尾三句,集中地描写了送别之人的伤感和情态。“九回肠”是内心极度伤感的形象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作者正是用这个成语的固有含义,以表现送别之人由于内心极度伤感而在精神上所呈现出的迷离恍惚状态。而“双脸泪”则是这种内心感受在外部的表现。它体现了送别之人对“行人”一往情深、留恋不舍的情意。末尾以“夕阳天”一语作结,那逐渐阴暗的天空,何尝不似送别之人越来越暗淡的心境?这心境和天境一样,将慢慢地无声无息地融入更为厚重的黑暗境地,给读者留下了不尽之思。这就是此词在美学上给我们以享受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颇具匠心。从“柳映”的晴天到“萧然”的阵雨,再到雨后的“夕阳”,写出了天气即时间的变化。从离别之地的“桥下路”到“行人去”的“碧山边”,再到“芳草长川”的“隔岸马嘶何处”,写出了行人由近而远的位移。从首二句所写离别时刻的感受,到次三句写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再到过片所写的惆怅不堪的内心世界,以及最后所写的极度感伤的情态,写出了送别之人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首词用细密的意脉以表现深婉的感情,在艺术手法上是极为成功的。

(秦惠民)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