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生查子(情景) 姚宽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生查子

姚宽

情景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这是一个多情女子对于离别情绪的泣诉。从她和情郎“相见两悠扬”,以及分手后便“踪迹无寻处”的情况看,他们似乎只是萍水相逢式的结合。联系到宋代的社会现实,女主人公可能是歌妓一类人物。在封建社会里,两性关系以男子为中心,像这首词所反映的结合方式,只会给痴心的女子留下永无止境的思念与痛苦。因而女主人公在别时所感到的凄惶,以及设想中的别后“相思”,比一般的送别词包含更多的疑惧与痛楚。

这首词,八句中有六句使用了比喻。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士多德《诗学》),它可以使事物的特点更突出,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心雕龙·比兴》曰:“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不同形式的比喻手法交替使用,还可以使文势变幻,形成错综美。这首词首句“郎如陌上尘”,次句“妾似堤边絮”,并非各以一物为喻,而是互文见意,言妾亦如陌上尘,郎亦如堤边絮。尘与絮悠扬飘荡,无辙可循。尘与尘相遇,絮与絮相逢,聚乃偶然,散亦无可踪迹。把这样两个人遇合方式的特点,通过尘与絮的“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体现出来,喻义明确,词篇的表现力因此得到加强,引人入胜。

下半阕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也是比喻,不过不再用“如”、“似”这一类字眼。以雨喻泪,宋词屡见。稍别致者,如胡铨《如梦令》“眼雨欲晴时,梅雨又来相恼”,出“雨”字而不见“泪”字,以“眼”字点出;吴城小龙女《清平乐》“泪眼不曾晴”则出“泪”字而于“晴”字对面见“雨”字。本词此句“泪”、“雨”并见,用秋雨的不断洒落比拟泪珠的不断洒落,取喻显豁,亦足动人。至于“酒面扑春风”,字面本于杜甫《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而谓女子酒后,脸上绯红发热,有似春风扑人。这类比喻,本来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就不甚显著,而作者不仅不把相似点说出,反而用叙述句式,似乎只在实写两种相关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要想接近作者的真正意图,就非得下一番推敲的功夫不可。这在修辞学上叫作“曲喻”,古人称之为“不似之似”或“象外句”。《冷斋夜话》说:“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落叶比雨声也。”无可的两句诗,好像是一写寒雨一写落叶,实际上是一个不用比喻词、不写相似点、以雨声比落叶声的曲喻。同样,“酒面扑春风”似乎在写酒又写风,其实是借春风比酒之上脸后的情态。曲喻虽不及一般比喻之易于理解,可是正因为其“曲”,所以含义更隽永,更耐人寻味,用之于诗词,情趣也就更浓。

在结构安排上,这首词既表现为一个严密的有机体,同时其中的层次又十分清晰。写别时情景,自然以描写告别场面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两句为中心,可是上半阕为别时的感慨,末二句设想别后的情事,篇幅虽不长,却涵纳了别情离绪的各个方面。在上半阕中,一、二句各自设比,三、四句补叙所比的内容。作为比喻,四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从措意的过程分析,其间的条理又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最后两句向对方提出“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的疑问,这又同上半阕的别时情绪遥相呼应。通过这种呼应,一方面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无限忠贞,另一方面又对男方的爱情表示了担心和疑虑。这种“救首救尾”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全篇结构更加谨严,而且在揭示主题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济阻)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