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迷神引(贬玉溪) 晁补之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迷神引

晁补之

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哲宗亲政后,因坐元祐党籍,被贬监处州、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市)酒税。此词即作于贬信州时。江即信江,源出玉山县怀玉山。

一起写词人伫立信江畔所见的景色。青山,本碧绿青翠,说它“黯黯”,是由于“红日暮”,但斜照下,山色反而显得雄浑沉厚。这是远望所见。俯视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不由人不发出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

“余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 “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这两句源于谢朓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对“红日”、“大江”的深一层渲染。词用一“向”字,别具意味。如绮(锦缎)的“余霞”映在淡烟轻雾笼罩的江面上,一直跟随着流水往前,这样,把“东注”的“浩浩大江”写得既真实又清空,使人感觉那江水一直在绵绵无尽地流着,流着。

接着,径直抒情。“长安”,代指北宋京城汴梁。晁补之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均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黄庭坚称赞他和张耒如司马迁、班固,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政绩斐然(如知齐州时救济灾荒)的人,却半生潦倒,功名蹭蹬。所以,这“使人愁”,不只是因为大江东去,而有着被贬他乡、政治失意的深沉内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此三句所本。

伫立江畔,目睹青山、大江、红日、晚霞,真是思绪万千,不能自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映入眼帘来的景象又不同了:“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渔灯不仅只有几点闪闪烁烁,而且细小微弱;这时近岸的船坞里,也一片迷濛了。再往稍远的地方看,航行江面的客船,也降下船帆,靠在前面临水近岸的地方了。由于近观,渔灯“几点”而“小”,看得清清楚楚;由于远望,故所见客帆“一片”,给人以多的感觉。从用字说,“几点”对“一片”, “近坞”对“前浦”,一写少和多,一写近和远,概括出词人当时目力所见的空间范围。这是从正面用笔,而时间的推移,却从侧面暗示:渔灯闪烁,红日、余霞早已隐没,此时已由暮而夜了。

上阕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接着,前结四个短句是起处写景的继续和演化。从人的感情说,开始伫立江滨,见青山、红日、大江,心胸为之开阔,故有此壮美之景。后来,随着江水望去,“长安远,在何处”,不见长安,只见渔灯、客帆,于是感到“愁”来。上阕处理景、情、意的关系,理路清楚,而运笔有起伏,有衬托,以“长安远”为中间枢纽,前后时间、场景,顿生变化,由高远绮丽转为低小幽寒,反映作者迷茫的心境。而通体不离“对江山”所见,词笔极为浑成。

下阕一连四短句十六个字,倾吐出满怀衷肠,语凄情苦。“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为佳制”(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这样汪洋恣肆地抒怀,是上阕酝蓄、堆积的结果,当感情的阀门一下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自悔儒冠误”,是一句十分悲愤感慨的话。“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杜诗言辞激愤,溢于纸面。政治生涯不顺利的晁补之,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自怨自艾的情绪更多一些。晋人阮籍,佯狂不羁,纵酒颓放,表现出他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实际上也是一种远祸全身的手段。他常驾车独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哭而返。这里词人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而羁于谪宦,欲归又不得归。换头后这四句是词人抑郁壅塞的感情的爆发,令人“耳目振动”,调子却凄苦了一些。

接下来借素月、《竹枝》歌声、猿鸟啼鸣,对凄苦的情怀,再作更富形象性的渲染。晁补之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此刻贬官信州,一北一南,千里迢迢,烟树苍茫,面对素月,怎能不为之销魂呢?“平楚”,谢朓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杨慎称:“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犹《诗》所谓‘平林’也。”(《升庵诗话》)“一千里、伤平楚”,与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意境很相近,只不过李词自远而近,从暮霭笼罩的平林、寒山,写到暮色苍茫中独倚高楼的游子;此则由近而远,思故乡千里迢迢,故望“平楚”而伤情无限。藉景抒情,流畅自然。

接着再从听觉方面写这种凄苦情怀。《竹枝歌》,原是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刘禹锡《竹枝词引》)。周邦彦《点绛唇》“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是说歌声作用于人,只感到怨苦。“为谁苦”,用似问非问的提示,而且前用“声声怨”加重形容,便更觉其苦深。周词则用歌声鼓声相应和的映衬手法,写出人的苦,所以两者是同中有异的。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写岛屿上的猿啼鸟鸣,呼应开头的“大江东注”,表明作者的住处在江边水湄。“一时啼”,即同时啼。正当夜深人静时,忽听得猿鸟惊啼于岛屿之上,就更会产生凄凉之感。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烛暗,表明夜深。夜深仍未成眠,猿啼鸟鸣也因困倦而睡去了吧。渡口停泊的船只,发出了开航的鼓声信号,表明天色将明,而人之彻夜未眠又可知。

这首词写作者贬玉溪(信州)后,面对江山兴起的悲怆情怀。上阕以写景为主。有青山、红日、大江、余霞的绮丽壮景,也有几点渔火、一片客帆的凄迷景色,略寓感情。词的艺术上的成功,着重在下阕,于一泻无余倾吐衷曲后,用多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事物,层层渲染,步步加深来抒发因贬谪而产生的怆然之情。从红日暮到红烛暗,到津鼓响,时间的跨度长,调动的景物多,但写来如春蚕吐丝,条条缕缕,清晰明白,使词人的悲怆之情如见。既曲折,又明快,用古人的话说大抵是:“触景生情,复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秾丽周密。譬之织锦家,真窦氏回文梭也。”(贺裳《皱水轩词筌》)

(艾治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