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迷神引 柳永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迷神引

柳永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柳永屡次下第,经过艰难曲折,终于在仁宗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旋即踏入仕途。这时词人约近五十岁了。他入仕之后长期担任地方州郡的掾吏、判官等职,久困选调,辗转宦游各地,很不得志。这首《迷神引》便是他入仕后所写的羁旅行役之词。

楚江是泛指楚地某处之江,柳永宦游经此。舟人将风帆收卷,靠近江岸,作好停泊准备。“暂泊”表示天色将晚,暂且止宿,明朝又将继续舟行。前人说柳永“尤工羁旅行役之词”,从此词起两句来看,果然词人起笔便抓住了“帆卷”、“暂泊”的舟行特点,而且约略透露了旅途的劳顿。显然,他对这种羁旅生活是很有体验的。继而作者以铺叙的方法对楚江暮景作了富于特征的描写,产生画面似的效果,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傍晚的角声和笳声本已悲咽,又是从孤城响起,这只能勾惹羁旅之人凄黯的情绪,使之愈感旅途的寂寞了。画角与胡笳声音的愁怨情调起着笼罩全词气氛的作用,因而茫茫江水,平沙惊雁,漠漠寒林,淡淡远山,它们虽然构成天然优美的屏画;却增强了游子愁怨和寂寞之感。作者对景色只作层层白描,用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再加以说明,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余地。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在艺术结构上属通常写法。下阕起两句直接抒发宦游生涯的感慨,以下便将这种感慨作层层铺叙。旅途劳顿,岁月易逝,年事衰迟,这一层是写行役之苦;异乡风物,显得特别萧索,这一层是写旅途的愁闷心情;帝都遥远,秦楼阻隔,前欢难继,意乱神迷,这一层是写伤怀念远的情绪。这些与都城的赏心乐事,真不可同日而语。词人深感顾此失彼,“旧赏”与“游宦”难于两全,为了“游宦”而不得不“旧赏轻抛”。“帝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秦楼”借指歌楼。它们与词人青年时代困居京华、留连坊曲的浪漫生活有关。按宋代官制,初等地方职官要想转为京官是相当困难的。柳永这时要想回到京都颇感不易,因而在他看来,帝城是遥远难至的。宋代的士子和未入朝籍的幕职官可以到民间歌楼舞榭等地游乐玩赏,但不许朝廷命官到此种地方与歌妓往来,否则会受到同僚的弹劾。所以柳永自入仕以来,便与歌妓及旧日生活断绝了关系。词的结尾数句是对“帝城赊,秦楼阻”意思的补充和发挥。“芳草连空阔,残照满”是实景,又形象地暗示了赊远阻隔之意;在抒情中这样突然插入景语,使下阕的叙写富于变化而生动多姿。结句“佳人无消息,断云远”,词情达到高潮,戛然而止。这句补足了“秦楼阻”之意。“佳人”即“秦楼”中的人,因阻隔或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而与她断绝了消息,旧情像一片断云飘忽而去了。

柳永一生的思想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他青年时代为获取功名而到京都,在京都深受都市生活的习染和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多次下第之后便说了些鄙视功名利禄的偏激的话,但后来还是经科举考试而入仕途;入仕之后又难以舍弃旧日的浪漫生活,虽然为环境所逼而不得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但对旧情仍是念念难忘的。我们在他后期词作中常常见到对仕途的厌倦情绪和对早年生活的向往,内心十分矛盾痛苦。这首《迷神引》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游宦生活的矛盾心理,间接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苦闷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此词在艺术表现方面是很有特色的。上下两阕将写景与抒情截然分开,似不相连,而又有由景生情的内在关系。上阕的“暂泊”,下阕的“游宦”,都点出每阕的主意,继之展开铺叙描写。两结因前有提示而不再作收束,富于形象,有似结非结之感。这样使全词在大肆铺叙之后又具有意境含蓄的韵味。我们从作者明晰简捷的艺术布局中,可见到其娴熟的艺术技巧。

(谢桃坊)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