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一剪梅 杨佥判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一剪梅

杨佥判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②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 ①《柘枝》:一种舞曲。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官乐有《柘枝》队。② 能:方言,如许、这等之义。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九月,蒙古人发兵攻打襄樊,遭到了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战事一直延续了四年有余,被围困在城中的军民弄到了“食子爨骸”(即以小孩之肉为食,以人骨为薪)的悲惨地步;但是远在南宋首都临安城里的权奸们,却“怙权妒贤,沉溺酒色,论功周、召,粉饰太平”(以上引文均见陈世隆《随隐漫录》卷二),过着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无耻生活。这正应了前人的两句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只不过此词所描写的“美人歌舞”不在“帐下”而换到了杭州城中的“朱门”那里去而已。

哪里有不平,哪里就会响起不平之鸣。这首《一剪梅》词,就是一首愤怒辛辣的讽刺词。作者杨佥判,名字不详,是州府的一位幕职官(佥判或作“签判”,是“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省称)。他耳闻前线将士被困襄樊的惨况,目睹贾似道辈权奸卖国求荣、奢侈淫逸的罪恶行径和腐朽生活,终于忍不住自己的满腔悲愤,写下了这首尖锐揭露现实与猛烈抨击时政的“刺词”。

开头三句,写出了襄樊被困的紧急情况。“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是写襄樊一带战事进行了四年有余,人民的和平生活全遭破坏,那就何来什么“渔歌”、“樵歌”?然而,尽管襄樊粮尽援绝,守将频频告急,贾似道却隐瞒军情,匿而不报,这就更加增添了襄樊困极无援的困难和濒于破城的危险。所以如果明白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则再读上三句词,就益发可知事态的严重了。

但是,身为当权派的贾似道之流又怎样对待国事呢?“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他们只知拿钱粮(金帛)去纳“岁币”,去向蒙古乞求“和平”。这三句就是冲着贾似道的卖国行径而发的。据史载,贾似道一方面在江南推行“经界推排法”,大肆搜括民脂民膏,一方面又无耻地向蒙古政权“进贡”财宝,希冀他们自动退兵。但这样下来,一方面弄得国穷民匮,另一方面又并不能满足对方的贪欲,所以弄得国事一发不可收拾,亡国之危险已经迫在眉睫。“试问如今事若何”,即包含了无穷的忧国之情在内。(另一种解释也可成立,即把“金也消磨,谷也消磨”理解为襄樊城中金谷消尽、财源枯竭。本文不用此说。)

下片头三句则从上文的忧虑国事转为直斥权奸。“《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就直接以“丑恶”两字抨击贾似道之流的可耻行径。“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又重申上意,而更以结尾的两个反问句沉痛地斥责他们误国殃民的罪恶。《宋史·贾似道传》载:“时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这就是本词中“《柘枝》舞婆娑”和“朱门买朱娥”的事实根据。国家至此,焉得不亡?作者就在这样愤慨的语调中结束了本词。

这首词给人的突出印象,第一是它的勇敢和大胆,第二是它的对比鲜明。首先,它敢于尖锐揭露社会矛盾,抨击腐朽朝政,这在贾似道权势熏天、一手以遮天下的情势下,是难能可贵和令人钦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那种战斗性和讽刺性,就很有些民间作品的风味。其次,在进行讽刺和批判时,它所采用的方法是:让事实出来说话,亦即把襄樊前线的情况和临安城里的情况作一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来,贾似道之流的嘴脸就昭然若揭。所以此词虽然短小,风格也较直率发露,但它的艺术效果却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宋末涌现的许多“政治批判词”中,它是值得注意的一首。

(杨海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