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卖花声

张舜民

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这首词近人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说:“观其‘此路生还’及‘回首长安’句,殊有迁谪之感。但芸叟(张舜民字)由谏官洊擢侍郎,初未放逐,此殆登楼送友之作,代为致慨也。”这段话只说对了一半,词中写了迁谪之恨,但不是登楼送友之作。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云:元丰中张舜民用边帅高遵裕辟,管勾机宜,从军守灵州,因赞画无功,作诗讥讪,于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谪监郴州茶盐酒税。他的《画墁集》中收有《郴行录》,曾记载游岳阳楼事,故知词当作于此时。由于词是在迁谪途中写成的,因而词中反映了迁谪之恨。表现在风格上则与一般的抒情小词不同,显得沉郁悲壮,扣人心弦。周紫芝《太仓稊米集·书张芸叟〈画墁集〉后》曾说有人当它是苏轼的作品,显系误题。

本篇调下题作“题岳阳楼”,词中所写景色,所抒发的感情,都以岳阳楼为基点。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与耸峙洞庭湖中的君山遥遥相对。“木叶下君山”,语本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因为君山以舜之二妃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而得名,故词人用此典,非常贴切,且不露痕迹。时值初冬,树叶凋谢,视野开阔,所以词人登楼一望,只觉洞庭湖上霜天寥廓,烟波浩渺。词境略似黄庭坚的《登快阁》诗:“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惟黄诗疏朗,张词沉郁。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在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用得上《花间集》中薛昭蕴的一句词:“情深还似酒杯深。”“敛芳颜”,即敛眉、敛容。白居易《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与此同义。苏轼《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云:“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与此词相比,送别的对象虽有调任(陈述古)与贬谪(张舜民)之别,而歌妓的敛颜,词人的伤别,则有近似之处。特别是从歌妓的“敛芳颜”与“泪偷弹”来看,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各极其妙。

四、五两句,似直而纡,似质而婉,用在张舜民这个特殊人物身上,尤富深义。《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在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词中这两句,必须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是因了赞画军机无功,又因写了“灵州城下千枝柳,尽被官军斫作薪”、“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这些反战的“谤诗”,才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下来的;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可是仍未接受教训,缄口不言,却又不畏讥讪,写下这样的词句,心中该有多深的愤慨!玩其词意,冶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读了之后,不正是感到有一股郁勃之气咄咄逼人么?

过片写词人从宴席上走出,凭栏远眺。此时的远眺与起首时不同。起首时只是清醒地一望,留下一个淡远辽阔的印象。此时他已带有几分醉意,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从词情的发展来看,已渐次推向高潮,人物的内心也揭示得更为深刻。“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似乎与整个词情不协调。其实古人填词,很讲究疏密和离合。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注意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和舒缓。如果词情一味紧张、激烈,便像一根紧绷着的弦子,叫人的感情上受不了。若间以淡语、闲语,就能做到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天淡云闲”四字,正起着这样的作用。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在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岳阳楼这个地方,古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知有多少人经过此地,流徙南方,死于贬所。如今词人又要踏着他们的足迹走过去,心情的惶惧、战栗,是不难想见的。因此他不得不仰天长叹,发出这一由衷的问句。

按照上面的意脉发展下去,情绪势必更加激烈。然而并不,词人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这里的妙意在于表达对朝廷的一片眷恋之情。长安本是汉唐故都,后人多借指京师。词人即将南下郴州了,前途可畏;但仍频频回首,瞻望故都。这是历史加之于他的局限,固难苛求。但从艺术手法来讲,他写得如此曲折,在矛盾冲突中刻画自己的感情,将感情隐藏在景色的描绘之中,并将前人诗句取其骨而换其意,做到浑然一体,无迹可求,确也不失为一种特色。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于《画墁集》条下云:“崇宁(徽宗年号)初,坐谢表言绍圣逐臣,有曰‘脱禁锢者何止一千人,计水陆者不啻一万里’,又曰‘古先未之或闻,毕竟不知其罪’,以为讥谤,坐贬。”这是后来的事。表中对于元祐党人的纷纷被贬逐抱有极大的不平,可以与词中“何人此路得生还”句合看,见出他这一认识又有了提高。痛愤之情,又何止表现于小词中而已!

(徐培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