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千秋岁 秦观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据秦瀛《淮海先生年谱》,哲宗绍圣二年乙亥(1095),少游“尝游(处州)府治南园,作《千秋岁》词”。然吴曾《能改斋漫录》及曾敏行《独醒杂志》俱谓作于衡阳,面呈孔毅甫。按少游于绍圣三年由处州(今浙江丽水)削秩徙郴州,岁暮抵贬所,其经衡阳已届秋冬,与词中所写春景不合。故此词应作于处州,至衡阳始录呈孔毅甫。因为词中感情极其悲伤,所以孔毅甫读后说:“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见《独醒杂志》)

这首词的特点是把今与昔、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因而短短一首小词,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与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淮海词》中是少有的佳篇。

上片着重写“今”。词人于绍圣元年贬监处州酒税。据府志云,处州城外有大溪,岸边多杨柳。起首二句即写眼前之景,将时令、地点轻轻点出。春去春回,往往引起古代词人的咏叹。王观《卜算子》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黄庭坚《清平乐》云:“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然而少游这里却把春天的踪迹看得明明白白:“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地退却了。二月春尚带寒,“春寒退”即三月矣,于是词人写道:“花影乱,莺声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正是这个时候。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练。其中“碎”字与“乱”字,用得尤工。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摇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白居易有诗云:“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俱以“乱”字状花之纷繁,可谓各极其妙。因为这两句特别好,所以南宋范成大守处州时建莺花亭以纪之,并题了五首诗。后世题咏者,亦代不乏人。

以上几句写春深景色,似乎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可是词人的着眼点却是在转瞬的春归。到了“飘零”句以下,词情更加伤感了。所谓“飘零疏酒盏”者,谓远谪处州,孑然一身,不复有“殢酒为花”之情兴也;“离别宽衣带”者,谓离群索居,腰围瘦损,衣带宽松也。《古诗十九首》云:“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当为后一句所本,因此明人沈际飞评曰:“两句是汉魏人诗。”(《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少游此词基调本极哀怨,此处忽然注入汉魏诗风,故能做到柔而不靡。歇拍二句进一步抒发离别后的惆怅情怀。所谓“碧云暮合”,说明词人所待之人,迟迟不来。这一句是从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表面上似写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细按全篇,却又不似。朦胧暧昧,费人揣摩,这正是少游词的微妙之处,即清人周济所云“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见《宋四家词选》评其《满庭芳》“山抹微云”阕)。说得通俗一点,便是将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起来。因此读来不觉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蕴藉含蓄,耐人涵泳。

上片写今,过片则转而写昔。时间不同了,场景变化了,而词人的潜在意识却一直是贯串的。因为看到处州城外如许春光,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昔日西池宴集的回忆。西池,即金明池,《东京梦华录》卷七谓在汴京城西顺天门外街北,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诗注云:“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这是一次盛大而又愉快的集会,在词人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鹓鹭同飞盖”一句,把二十六人同游西池的盛况作了高度的概括。鹓鹭者,谓朝官之行列整齐有序,犹如天空中排列飞行的鹓鸟与白鹭。飞盖者,状车辆之疾行,语本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阳春三月,馆阁同人乘着车辆,排成长队,驰骋在汴京西城门外通向西池的大道上,多么欢乐;然而曾几何时,景物依稀——这儿也有水边,也有繁花,也在城外,而从游者则贬官的贬官,远谪的远谪,俱皆风流云散,无一幸免,令人多么痛心!“携手处,今谁在”,这是发自词人肺腑的情语,我们仿佛听到他在哭泣着呼唤,哭泣着诉说。这对元祐党祸无异是痛心疾首的控诉。然而词人表达这种感情时也不是浅述直露,这从“日边”一联可以看出。“日边清梦”,语本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王琦注云:“《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少游将之化而为词,说明自从迁谪以来,他对哲宗皇帝一直抱有幻想。他时时刻刻梦想回到京城,恢复昔日供职史馆的生活。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梦想如同泡影。于是他失望了,感到回到帝京的梦已不可能实现。梦断难寻,这是多么惨痛的遭际;然而表达得又是如此委婉曲折。接着“镜里朱颜改”一句,更联系自身。无情的岁月,使词人脸上失去红润的颜色。词人一会儿谈政治理想的破灭,一会儿又说个人容颜的衰老,反复缠绵,宛转凄恻,简直催人泪下。

词的结尾是全词感情的高潮,也是全篇的警策。开头说“春寒退”,暗示夏之将至;到此又说“春去也”,明点春之即归。两者从时间上或许尚有些少距离,而从词人心理上则是无甚差别的。盖四序代谢,功成者退,春至极盛时,敏感的词人便知其将被取代了。词人从眼前想到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在噬啮他的心灵,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然其以海喻愁,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句也极有力。近人夏闰庵(孙桐)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俞陛云《宋词选释》引)忧愁有如浩瀚的大海,少游谪恨之深之广,可以想见了。

总之,此词写昔是为了衬今,春深是为了衬春去,点染艳情是为了突出政治理想的破灭,最终落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愁字上。全篇自然浑成,哀感顽艳,有一唱三叹之妙。

(徐培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