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踏莎行 吕本中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吕本中这首借梅怀人词,写得迷离恍惚,含蓄隽永。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𩧫可爱。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 ‘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在词中则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都鲜明地表现了这种艺术风格。

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雪相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因而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形似,诗人便将它们联系起来写,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相似难辨:“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宋代王安石则表现其相似之中的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却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诗词中屡见。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径直回答,却颇为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江淹《恨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反而增加了惆怅。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扞格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下片则点明这些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去年梅花开放时,曾同情人共赏,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得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才点明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先设下重重雾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悔恨离别之情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但也不是晦涩。如果叫人读了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明晰,细辨可见形,这种境界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这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既显得体态夭矫,又透出十分神韵。

(徐应佩 周溶泉)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