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贺新郎(多景楼落成) 李演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贺新郎

李演

多景楼落成

笛叫东风起。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万点淮峰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又婉娩、一番春意。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闲热我,醉时耳。 绿芜冷叶瓜洲市。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问人在、玉关归未?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歌哽咽,事如水!

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临长江,为登览胜地,素有“天下第一江山楼”之称。周密《浩然斋雅谈》载,宋理宗淳祐年间,镇江知府重修多景楼,设宴庆祝落成,一时席上皆湖海名流。酒余,主人命妓持红笺遍征诸客吟咏,李演《贺新郎》词先成,众人惊赏,为之搁笔。宋末国势衰落,此时金国已亡,蒙古崛兴,对南宋的压迫,较前更甚。镇江居形胜之地,守臣不事战备,而修葺名楼,纵情声色,粉饰太平,有识之士,当为之扼腕欷歔。李演此词,微婉深讽,悲慨淋漓,在宋代众多的咏多景楼词中,可与陈亮《念奴娇》、程珌《水调歌头》等名作媲美。

上片点题,咏多景楼成。“笛叫东风起”,起句高华浏亮,提挈全篇。笛声唤起东风,吹满江天,人的思想仿佛也被带到遥远的地方。二、三句略点眼前宴席上的情景。在尊前飘舞着蒙蒙的杨花,初换上紫毛的乳燕差池来去。“万点”三句,笔势忽转,写倚楼北望所见。由“杨花”“紫燕”等微小事物一转为“万点淮峰”“孤角”“斜阳”等雄阔之景,对比强烈,表现了词人感情的激荡变化。南宋原与金国以淮河为界,镇江西北二百余里外的泗州,已非宋土,此时亦归于蒙古。长江以北至淮河南岸,是南宋的淮南东路,都是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所谓“淮峰”,也只不过是些低矮的小土丘罢了。词中“万点”的“点”字,颇有深意。“孤角”,指日落时军中的号角。角声“惊”下斜阳,着此“惊”字,可窥见作者的心情。“又婉娩、一番春意”,接得极妙。既与“杨花”“紫燕”呼应,又含有讽意。在斜阳号角声中,娱乐升平的“春意”显得多么不协调——“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两句笔力豪宕,意味深长。主客名流,征歌逐舞,无时休歇。“相缪”,即相缭、缠绵之意。当歌对酒,更添了词人的愁绪。“愁自猛”,一“猛”字生辣。俯看那长江中卷起的浩浩流波,它真要把这污浊的人世一洗干净!“卷长波”,实际也是词人的愿望,与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陆游的“要挽天河洗洛嵩”用意相似。可是,一洗人世是无法实现的,那只好“闲热我,醉时耳”,酒酣耳热,发抒一下胸中的悲愤而已。

换头一句,“热耳”转为“冷眼”, “绿芜冷叶瓜洲市”,写景冷隽。瓜洲,又称瓜埠洲。本为长江中沙洲,状如瓜字。在大运河入江处,与镇江相对。瓜洲是沿江重镇,可是却看不到什么军事设施,眼前只见一片“绿芜冷叶”,已不复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陆游《书愤》)的情景了。“最怜予”二句倒叙。上文所写,即词人倚阑所见。本来多景楼重修落成,遍招宾客,歌舞相缪,非常热闹,词人却“阑干独倚”,如有深忧,也许在座的衮衮诸公,都无法理解他登临时的怫郁的心情吧。

“落落”以下一段,一气呵成,层层推进,悲慨呜咽,真有裂竹之音。镇江是当时抗御蒙古的前线,东南的一角边墙,如今却防务废弛,又怎能护得山河万里呢!北方广大的领土,仍在蒙古之手,朝廷大臣早已不思恢复,光恃着长江天堑,苟且偷安,恐怕将来连这东南的半壁山河也难以保全了。“落落”二句,感慨深沉。着一“谁”字,故意设问,未能远谋的肉食者难逃其责。正如陈廷焯《词则》评论说:“此何时也,而修名胜、侈声妓以为乐乎?想太守对之,应有惭色。”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们真会为此而感到羞惭吗?词人接着再问一句:“问人在、玉关归未?”远在西北的玉门关,是汉唐时的边塞重镇,“玉关”人未归,感叹关塞戍卒,头白守边。每念及此,便不由得涕泗纵横了。“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两句悲愤苍凉,真有回肠荡气之力。青山是不老的,只有那闲居青山之中、无所作为的人才会感到自己衰老了。“老矣”句,表达了报国无路的痛苦心声。“佳期”,指恢复中原之期,也是“玉关”人归的时候。如今佳期迢递,唯有空洒一掬新亭之泪。南宋词人登临之作,每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宋乾道年间知润州军州事陈天麟重建多景楼,作《多景楼记》云:“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也不忘恢复。可是,到李演登楼作词时,南宋已衰弱至极,不要说北伐中原,甚至连偏安局面也难保了。词人的泪,已是到家国即将沦丧时无可奈何的悲泪了。“歌哽咽,事如水!”一切的情事,都随着楼下的长江水滚滚东流,留下的只有无穷的遗憾和痛悔!长歌当哭,这首词也就是李演此时心境的最好说明吧。

此词对景抒怀,兴尽悲来,念及国事,声调沉郁,由笛声而孤角声、而洞箫声、而呜咽声,每况愈下,声声压抑,真实地传唱出特定时代的萧飒之声。

(陈永正)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