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清平乐 韦庄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清平乐

韦庄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张炎云:“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当以唐《花间集》中韦庄、温飞卿为则。”(《词源》卷下)韦庄这首写别情的小词,就颇擅令曲之妙。

离别在一个暮春落花时节。汤显祖评“门外马嘶”二句道:“情与时会,倍觉其惨。”说明词人对离别时间的安排是深具匠心的。其实这种匠心,可以说从开篇就已运用,不待这两句开始。“残月”即下弦月,在黎明前出现,为时极短,月出惊鸟,遂有“莺啼”。不过,写作“莺啼残月”,便不止月出惊鸟之意,更有一重意味:那月儿一现即逝,“莺啼”似有留恋的哀苦。“残月”的意象似意味着好景不长,与灯灭、花落、郎去等,能构成一种象喻关系。“莺啼”与女子对情郎的留恋,也含这样的关系,恰与催人离别的“马嘶”,形成一种对照,故读来倍觉有味。整个上片,写出残月落花、良宵已尽,这样一种典型的伤春伤别情景,又点出“欲别”之事,笔墨极为凝练。比之他在《荷叶杯》中写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又更曲折丰富些。

下片写女子在情人别后的情态。为郎送别,她曾浓饰晓妆,然而“妆成不画蛾眉”,是耐人寻思的。这含有双重意味,一重与杜甫诗“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意近,表明“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不完全的化妆,正是一种无言的表白。另一重则暗寓张敞画眉的故事,“不画蛾眉”乃因画眉人去,留此残妆,等于示以盼归之意。这一细节描写岂但字句不闲,而且事半功倍。下句说“独倚金扉”,则郎既去矣,空余行处。女子凝望路尘之神,已在句外传之。末二句更是“留意”而精彩的一笔:“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乍看这话是极无理的,路尘之扫与不扫与情郎的早归迟归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处在失望而终不能断念的境遇中的情痴者,总能从一般人不在意的现象中发现预兆,或设置希望。在他们看来,鹊的鸣叫,灯的结花,衣带的松弛,蜘蛛的结网,诸如此类小小事体,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无理语正是情至语,故汤显祖评此二句说:“如此想头,几转《法华》。”这两句概括了唐时民间一种流行说法①。词人运用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说法,出以口语,明快而隽永,就“有有余不尽之意”。

〕①《词学》第一辑施蛰存《读韦庄词札记》云:“‘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此民间习俗也。凡家中有人出门,是日忌扫除门户,否则行人将无归期,今吴、越间犹有此习俗。”可供参考。

(周啸天)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