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清平乐 欧阳炯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清平乐

欧阳炯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这首《清平乐》八句竟用了十个“春”字,却不使人感到别扭,真可谓之奇文。

诗歌句句用同一个字,五代之前已有此体,如南朝名篇《西洲曲》中间十句连用七个“莲”字,增添了全诗的韵味:“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作家对此手法自然乐于借鉴,从陶渊明的《止酒》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们的重复给了人多少美的享受。欧阳炯正是接受了这一传统来写《清平乐》的。

字的重复使用有多种技巧,有的可增加语言回环往复之美,有的可巧用双关语,有的则是用它们组成了新的词义的双音节词。这后者就像画家调色一样,运用不同的色彩来绘美丽的图画,文学家运用语言的“调色”,也可以描绘人间的景色。欧阳炯《清平乐》的“春”字看似重复,实则颇富变化。词中的“春”、“春雨”、“春地”、“春燕”、“春幡”、“春缯”、“春闺”、“春灯”、“春心”、“春梦”,可以说是小同而大异的事物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用它们为表现闺思渲染了春的气息。

上片写深闺外的春色。“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第一个“春”字,指春天。阶砌,为屋基的阶沿,蜀中一般用青砖或青石、红沙石砌成,下为阳沟以承屋檐上的雨水。阶砌本身是反映不出季节变化的,但砖石缝隙间生的草春绿秋黄,能使人产生换季之感,所以杜甫《蜀相》诗说:“映阶碧草自春色。”这第一句写的春天来了就是由物候变化给人的印象。春天多小雨,杜甫在成都写的《春夜喜雨》不是也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么?欧阳炯写的不是夜雨,所以能够看到雨细如丝。这座庭院还种有花木,从闺中往外望,透过雨帘只见满地是飘落的杏花。“春地满飘红杏蒂”虽未写树而庭树自见,虽未写风而春风摇动青枝绿叶的情景已摄入画面,而且从杏花开落又点出了春深。紧接下去写春燕在雨中忙碌:“春燕舞随风势。”这一笔把闺外春光烘托得更热闹了,从而也反衬出闺中的寂寞。燕归人未归,能不引起思妇内心深处感情的波涛?

下片转入表现闺妇的生活和春愁。“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写的是闺中夜景。春幡,春旗。古代风俗于立春日悬挂春幡作为春天来了的象征。也有用丝织品做成小旗插在头上或树上以示迎春。缯,丝织品的总称。春缯等于说春纱,指做春旗的薄而细的丝织品。这两句是说在闺中的灯下放着为迎接立春日而精心制作的小春旗,它原是等待丈夫归家后插在鬓边出外游春的,谁知丈夫没有归来,至今已是杏花飘的时节还闲置在那里,无心收拾。两句仍似写景,可它是闺妇眼中之景,是她独坐所伴之物。最后两句描写了她在等待中的矛盾心情:“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原来她做了个好梦,梦见她心爱的人回来了,却是毫无凭准。类此者已不止一次了,于是她悟到,不是“春梦无凭”,而是自己“春心缭乱”,想得太多太好了。欧阳炯就是这样以不结为结,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他虽用了一连串的“春”字,却不是游戏文字。诗里有此体,词里也欠此体不得。

(吴庚舜)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