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诉衷情近 柳永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柳永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之前的数年间,曾经像断梗飘萍一样漫游江南。他的足迹曾到过江、浙、楚、淮等地,依旧羁旅落魄,“奉旨填词”。这首《诉衷情近》是其漫游时期在江南水乡所作,抒写了他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

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雨晴之后,溽暑已消,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这时登江楼远望,很有诗情画意。江水是“澄明”的,表现了秋水的特点,“生光”是波浪在落照中粼粼闪映所致;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这都是从高处远眺所见的景象,并通过“暮山”暗示了具体的时间。作者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很适合具体的环境,因为久久地“伫立江楼”,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物形象。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它们在向晚黄昏江上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柳永曾经在北宋都城汴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期,那里“绮陌红楼”、“名园芳树”、“九衢三市”、“香车宝马”的繁盛热闹,与当前荒江日暮的秋色形成强烈对照,怎不触动这游子的悲感呢!词的上阕描叙秋景,已为下阕悲秋的伤别意绪作了铺垫。过片处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抒情主人公的视角出发点前后是同一的,而作者在写法上颇不同,前者“伫立江楼望处”,是伫立远望;下阕的“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虽然两者都是写人在江楼,突出的重点却不同。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见“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至此,词情的发展达到高潮: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向晚的迟暮之感更强化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但是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一些,而是含糊其辞的。联系柳永其他的羁旅行役之词来看,这“故人”应是概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柳永漫游江南时对京都歌妓们深切的思念,表明尊重、珍惜与她们的爱情和友谊。

《诉衷情近》在词体中属于中调。作者创作时依据体制的特点,在写景与抒情时,既未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练。词旨点明即止,结构完整。作者还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 “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 “暮山”与“暮云”, “秋光”与“雨晴气爽”,它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联系。如此照应和映衬,使词意发展的脉络极为清楚,而词的结构也就具有了谨严布置的特点。这首小词并非柳永名作,但我们从其用语的准确和结构的谨严,都可见出作者的匠心。

(谢桃坊)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0: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