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思越人 孙光宪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思越人

孙光宪

古台平,芳草远,馆娃宫外春深。翠黛空留千载恨,教人何处相寻。 绮罗无复当时事,露花点滴香泪。惆怅遥天横渌水,鸳鸯对对飞起。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词作见《花间集》六十一首,稍次于温庭筠的六十六首,另见《尊前集》二十三首,在唐五代词人中数量仅亚于冯延巳的百二十六首,是唐五代一位重要的词人。詹安泰《读词偶记》言:“花间词派,孙孟文是一大家,与温、韦可鼎足而立,《花间集》录孙作特多,不为无故。”

《思越人》是词牌名,《钦定词谱》卷九介绍说:“调见《花间集》。孙光宪词‘馆娃宫外春深’,又‘魂消目断西子’,张泌词‘越波堤下长桥’,俱咏西子事,故名《思越人》。”可见是咏叹西施往事,抒发怀古幽情之作。

词的上片即景生情,通过今日姑苏台、馆娃宫的萧冷荒落,生起围绕今昔兴废的空茫渺远和怅怨无奈的悲慨之情。

古台即姑苏台,因在苏州姑苏山上得名,言为吴王夫差筑成,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五:“姑苏山,一名姑胥,一名姑余,连横山之北,古台在其上。”馆娃宫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宫名,在苏州灵岩山,吴人呼美女为娃,馆有寓居、止息义,馆娃宫即充陈美女之宫。揆以《越绝书》与《吴越春秋》记载的吴越争霸故事,两处并为豪奢华丽之地,穷欢极乐之所,兴衰鼎替,时过境迁,遂为牵惹骚人墨客感今悼昔、嗟叹凭吊之场。从来多有吟诵。例如李白《苏台览古》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即是名篇。

开头三句是说,古台倾颓圮废,芳草披离蔓远,古旧的遗址湮没在无情的荒落里,曾经无限风光、惹人无限遐想的姑苏台、馆娃宫尽是萧疏冷寂——这是一个被抛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外,偏趁着繁复盎然的浓郁春光。“芳草”意象经常在古典诗词里兴托愁思,青青香草,固然生意盎然,但是荣枯萎谢,循环往复,连同那个灿烂郁勃的春光,逗引起的却是人生的无常,人世的沧桑,和人心的落寞。“芳草”和“春深”在此处是一种欣慰又无情的感触,何止无情,分明有恨,君不见“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君不见“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当“芳草”和“春深”自顾自的永恒自足逼出人事的凋敝衰败,悲慨也藉触目而升腾弥漫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平”“远”“深”都是开张平阔的状态,很有力地推助着把悲慨愁思延展开来。

翠黛本是女子用青黑色的颜料画眉,常用来借代美女,这里指西施。这两句由西施旧事感发茫渺恨怨之情。之前三句渲染氛围,此两句意由象起,情感事发,生出深切的感慨。西施更多的时候在唐人的笔下被这样咏叹:既不是指为红颜祸水谴责挞伐,也不是当作至美姣娃观赏亵玩,而是混合了她身上引发的家国兴亡之思和个体托寄之慨。前者着眼西施身上“复国”又“亡国”的矛盾张力,探求个人在无法把控的历史运动中透露出的无常、无奈、无情、迷惘、脆弱、感伤以及古今兴替的沧桑感慨,同时西施作为一个美丽又悲剧的生命,寄托了人们对美的痴迷和悲悼,这样一个混合了“暴力”和“柔美”的符号每每在咏史怀古中登场,饶人思量,引人共鸣。正如词中说到,绵延千载的恨怨,徒然让人深思,却又无从追索,但是这里边的无常、无奈、无情、迷惘、脆弱、感伤以及种种沧桑感慨的况味却是清晰而浓重的。

词的下片感慨往事成空,结尾归于以双衬单,以适意圆满反衬恨怨缺憾,更把惆怅哀伤推向深永。

绮罗是华贵的丝织品,也常指穿著绮罗的名姝美女,还借指繁华的生活,总之带着华靡浮艳的调子,“绮罗无复当时事”是说往事成空,繁华消歇,曾经的风流和热闹,都如梦似幻地流去了,再不能回复。这一句深渺的感慨之后,词人的视点落在一个细部:沾淋露水的鲜花和香艳的清泪。“露花”和“香泪”其实是并置的两个意象,由“点滴”绾连,在读者的意绪里生成一种唯美而凄婉的暧昧联想:花瓣上的清露一滴一滴的好似哀艳的眼泪,或者那个如花的美人滴下香泪,毕竟花和人交融起来,只是让我们感到美而哀伤的意味。“露花”在古典诗词里边还有露水义,喻短暂,这里不见得有这个意思,但也不妨带给我们更丰富的心理暗示。

最后两句是一个阔大的视域,“遥天”犹长空,“渌水”是清澈的水。两者皆空阔清朗,明净疏冷,面对这样的境物,虽云惆怅,却带着一点爽利明快,而“鸳鸯对对飞起”更是健举清丽的画面,“鸳鸯”古称“匹鸟”,寓意成双合配而适意圆满,经常反衬一种孤寂、残缺、憾恨,但是透出此景此境的“惆怅”不再是百转千回的纠结,也不是沉郁顿挫的矛盾,反倒是一个干净利落的告慰。前人论孙光宪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孙孟文词,气骨甚遒,措辞亦多警炼”,陈弘治更是形象地说“温词烟水迷离,韦词风光荡漾,而孙词乃凉秋晴月”(《唐五代词研究》),我想在这结尾句可以略窥出消息。

全词由景起,终于情,兼及议论,景致如前所云,多取开朗平阔之景,议论抒情也就相应的清晰明快。开端用“平”“远”“深”这种带给我们开张广阔的情态语,把蕴藉和反衬在这里边的冷寂落寞的情绪延展、弥漫开来,“千载恨”“何处相寻”,涌起了浓厚的悲慨;“绮罗”“露花”“香泪”一般印象的“当时事”一去不返,又在悲慨的同时带给人一丝迷醉,在兴亡的冷硬中散发出些许柔媚旖旎,最后在“遥天”“渌水”的参照中,深化了惆怅的容量和幅度,深沉而长久。我们能够想见,词人置身蔓草荒台,身后是有恨的繁华,眼前是无情的风物,心头是对古今人事的喟叹伤慨,情景合融,怨杳思深。

另外从这首小词也可以略微缩影出孙光宪词作的一般特色,例如题材不局囿于“花间派”裁红剪翠、歌儿舞女的藩篱;词作的结构多是由景开始由情感发抒作结;景境的取撷多选广阔的视野;情感的表达多是明快流利等等。这确实是一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词作。

(张 旭)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