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浪淘沙慢 周邦彦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浪淘沙慢

周邦彦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樽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这首慢词共一百三十三字,朱彝尊《词综》选录之,且分作三叠。全词抒写离愁别恨,上片、中片都是回忆,下片才写到当前,由于时间的跨度较大,所以有的地方写的是秋景,有的地方写的是春景,但只要理出它的脉络,是不会感到牴牾的。

上片回忆当初离别时的情景,其时在秋季,故有“霜凋岸草”、“汉浦离鸿”等句。开头三句写景。“晓阴重”三字,分量显得很沉重,离别在清晨,其时漠漠穷阴,笼罩天地,造成了抑郁的气氛。岸草经霜枯萎,城堞被雾遮障。通过这些描写,把行者和送者那低沉怅惘的心情烘托了出来。以下几句叙离别之事。南陌、东门,只是泛说。脂车,车轴涂上了油脂,以示准备远行。帐饮,是临别的饮宴;乍阕,是刚刚结束的意思。“帐饮乍阕”指行人即将上路,马上就要分手的时刻。下面写到折柳送行人:“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折柳送别,是我国的古老风习,也是诗词里常用的典故,“柳”与“留”谐音,送行者希望行人能够留下来,于是就攀折路旁的柳枝以表示这种心愿。《三辅黄图》:“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值得注意的是,周邦彦这首词写折柳送别,并非单纯地搬用词藻典故,而是采用旧有的材料重新加以铺排描述。杨柳凋落较晚,秋季,其枝条仍堪揽结攀折。“红泪”、“玉手”,并不完全是装饰性的词藻。红泪,犹言血泪,这是用王嘉《拾遗记》所载薛灵芸的典故,言其悲伤之深切;玉手,除言其白皙柔美之外,亦喻纯洁的心灵。这几句生动的描写,使人物的心情、神态活现于纸上。上片写回忆,到此结束,以下两句,是叙述离别以后的情况。“汉浦离鸿”,喻指以前离去的行人,“去何许”,犹言去何方,言其远;“经时信音绝”,言其出行日久,且杳无信息,于是除了思念之外,更增添了一层悬挂担心的意思。

中片进一步把别后思念之情集中在一个夜晚,作充分的描述,其时亦在秋季,故有“露冷风清”、“西楼残月”等句。“情切”二字,直呼心声,它的分量也是很重的。登高眺望,唯见“地远天阔”,所念之人杳远难寻。通过这种意念高度集中的情况,说明了对行人思念之情的深切与专注。下面写到夜深人静时分独自悲伤涕泣,很是凄婉动人:“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铜壶滴漏很像人的流泪,用作比喻很贴切。写到这种地方,感情只能通过意象来表述,故而只需点出“露冷风清”、“耿耿寒漏”的客观环境,万语千言也诉说不清的离愁别恨,反而无须一字,就能表现。这可以说明,作者如果把客观意象描绘得成功,就能够把细致复杂的主观感情抒写出来。以下几句,都可看作是由此顺流而下的补充文字。“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这两句表述了一种特定的心理感受,由于深谙离别以后的痛苦,从而导引出了一种悔恨的念头,觉得当初的离别太轻易了,悔不该轻轻地分手。“翠樽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几句,则全用比喻联想,表示能够等待到行人归来的一种信念。杯中酒未空,待归来重酌;断云仍在空中飘荡,让它缠带住西天的残月不要落下,我好举目相对,寄托相思:这些事物,似乎都变成可以令人聊以慰情的了。

直至下片,才写到当前,其时在春季,词中已直接点明。经过了离别,经过了思念,到如今,仍然没能等得行人归来,自然产生了“怨”和“恨”的心情,这两个字,也是词中直接点明了的。下片一开始就连续列举了五种扫兴、难堪之事:“罗带光销”,丝织的衣带失去了光泽;“纹衾叠”,爱人远去,欢会时所用纹衾叠而不展;“连环解”,本来连为一体的玉连环被分解开了;“旧香顿歇”,用韩寿的典故,晋人韩寿为司空贾充掾吏,充女贾午悦之,密窃西越所贡奇香,遗以定情,见《晋书·贾充传》,意谓情人所赠的香已经失去了芬芳。“怨歌永、琼壶敲尽缺”,哀怨的歌子唱得时间太长,随着拍子敲打唾壶,把壶都敲得残缺了。这是用王敦的典故。王敦常于酒后,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句,即以所持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见《世说新语·豪爽》。五个比喻,诉说了离别之苦对人的无情折磨,表示了怨恨的深重。这种一口气连续打几个比喻的写法,很像我国旧小说里所说的“连珠炮”、“车轮战”,能够发挥很大的“攻击力量”,这种写法,在诗里已有人采用(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苏轼的《百步洪》),在词里却较罕见。接着,作者把思绪归结起来,发出了“恨春去、不与人期”的怨言。不与人期,意即不与人预先知会,于是转而恨春,表达了一种痴顽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结句“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用具体的梨花落满地以象写“春去”。梨花色白,故可与雪互喻。岑参《白雪歌》“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以梨花喻雪;南朝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茶落如雪”、温庭筠《太子西池》“梨花雪压枝”,是以雪比梨花。“弄夜色”者,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之“积李兮缟夜”(李花亦白色。缟夜,使黑夜生白)。杨万里《读退之李花诗》有句云“远白霄明雪色奇”,可为周词注脚。此两句恨春去匆匆,只留下满地梨花如雪,怨之极矣。耐人寻味的是,此时此际,对于春夜落花这一眼前的客观景象,怎么竟然产生了这么多的怅恨呢?原来,这正是主观感情处于空虚状态时的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怨恨行人不归,最终也无济于事,故而心绪也就转觉空荡荡的了。但是,空虚并不等于轻松,所以这首词写到结尾,仍然给读者以沉甸甸的感觉。

“恨别”之类,本是宋词里最常见的题目,写来容易流于一般化,而周邦彦这篇长调,却有它的特点。作者把有关题材搜罗到一起,铺排开来,作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显得饱满充实,细致而全面。随着时间的伸延,人物的思绪也显示了发展变化的轨迹,离别、思念、追悔、期望、怨恨、空茫,几个阶段展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两个主要特点,又正是作者善于运用长调这种形式的结果。

(王双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