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王质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八声甘州

王质

读诸葛武侯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 ① 诸葛武侯:诸葛亮于蜀后主刘禅时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故世称“诸葛武侯”。②柘:桑树之属,叶可饲蚕。 ③ 徐庶:本名福,少时好任侠击剑,后折节读书。东汉末客居荆州,与诸葛亮特相善。刘备屯兵新野(今属河南),庶见备,甚得器重,因谓备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请庶与亮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于是备遂亲往访亮,凡三往,乃见。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裴《注》引《魏略》。 ④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曾与诸葛亮并为刘备所部军师中郎将。后从备入蜀取西川,中流矢身亡。见《三国志》本传。按诸葛亮之见用于刘备,与庞统无关;相反,庞统之为刘备所器重,还是由于诸葛亮的说项。除徐庶外,举荐诸葛亮的另一人是司马徽。亮传裴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词人举庞统而不举司马徽,当是误记。 ⑤ 东荆西益:东据荆州,西取益州。荆、益二州,皆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前者辖境主要为今湖北、湖南,后者辖境主要为今四川。 ⑥ 转尽青天粟:转,转运。粟,泛指粮食。 ⑦ 忽一星飞堕:传说诸葛亮之死,夜有星赤色而芒角,自东北流向西南,投入其所居之营帐。见《三国志》本传裴注引《晋阳秋》。 ⑧ 云雨动蛟龙:古人以蛟龙为君主或王霸之象征。蛟龙必待云雨而后动。 ⑨璀璨:玉石光彩鲜明貌。 ⑩锦城:蜀地以织锦驰名天下,汉时于成都设锦官管理织锦业,后世因号成都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王质其人博通经史,曾著《朴论》五十篇,言历代君臣治乱之事。此词是他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感受,不妨看作以文学作品形式写成的一篇《朴论》。

《八声甘州》起处通常为八言、五言两句,至五言句末字叶韵。本篇有所新变,破为“三、五、五”三句,且于三言句添叶一韵。“隆中”,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城西二十里,诸葛亮曾寓居于此。见《三国志》本传中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词人家在兴国(今湖北阳新一带),可能实曾有过过隆中而造访诸葛亮故里的经历。“桑柘”二句对仗,写哲人已萎,但见桑柘偎倚在斜阳里,禾黍颤抖于秋风中。夕阳西下是一日之暮,秋风悲鸣是一岁之暮。本篇所歌颂的乃是一位赍志以殁的英雄,故开局便以这日暮、岁暮之时的萧瑟景象入词,渲染悲剧气氛。

过英雄故里,人虽不可得而见,其事迹则班班然彪炳于史册。故以下即转入正题,追寻斯人一生之出处大节。

“世若”三句,先叙诸葛亮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言当世若无徐庶辈相为汲引,诸葛亮遂不免被埋没。“本计”四句,则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自“隆中对策”一直写到“六出祁山”。传载刘备亲访诸葛亮,请其出山时,曾询以天下大计,亮对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其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用,可以之为援而不可图。惟有夺取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少数民族,外结好于孙权,内修政治。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直指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洛阳),将军(谓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庶几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这便是诸葛亮本来的战略计划。“赤壁大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继而又挥师入川,从刘璋手里夺取了益州之地,实现了诸葛亮战略设想的前半部分,形势一度对于蜀汉十分有利。可惜由于荆州方面军的统帅关羽在外交和军事上一系列的失误,荆州被孙权袭取,致使北伐的通道只剩下川、陕一路;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军粮转运不及,故刘备死后,诸葛亮屡出祁山伐魏,都劳而无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这种局面实为诸葛亮始料之所不及。此二句是对上二句的转折,行文中省略了“孰知”二字,亦属我们在赏析贺铸《伴云来》一词时所介绍过的“关照省略”,应对照上文“本计”二字自行补出。

换头三句,写诸葛亮之死。此处打破了传统的过片成法,文义紧接上片,使前后阕粘合为一。因“转粟难通”,于是乃有“杂耕渭上”之举。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与魏将司马懿对垒。魏军坚壁不出,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之滨,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为久驻之计。鉴于他在军事实践中摸索出了这一切实可行的做法,北伐开始有了成功的希望。遗憾的是,“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庾信《哀江南赋》),同年秋,诸葛亮不幸病死于军中,一切希望都化作了泡影。

以下二句,继而叙述诸葛亮之死所直接造成的历史后果。“一曹三马”, “曹”当作“槽”。《晋书·宣帝纪》载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自魏齐王曹芳正始以还,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掌魏国军政大权,诛杀异己,孤立曹氏。至昭子司马炎时,竟篡魏自立,改国号为“晋”。曹操之梦,果然应验了。此事虽荒诞不经,但后世屡用为故实。二句谓诸葛亮一死,再也无人能够扫平曹魏,复兴汉室,坐使司马氏集团如蛟龙之逢云雨,顺顺当当地发展壮大,灭蜀、篡魏、平吴,建立了统一的晋王朝。

然而尽管斯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诗),英雄却未可以成败论。建兴五年,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将出师北伐,临行曾上疏刘禅,反复劝勉他继承先主遗志,亲贤臣,远小人,剀切陈述自己对于蜀汉的忠诚及北取中原、复兴汉室的坚定意志。这就是气冲牛斗、光照乾坤的《出师表》,历来为爱国的志士仁人所推重。斯人也,有斯文在,可以不朽矣!“看璀璨”二句,命意在此。最后,即于千百万敬仰诸葛亮的志士仁人中拈出一位杰出的代表——杜甫,结束全篇。“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避难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构草堂,前后居住达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称之。他游成都武侯庙时,饱蘸浓墨,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吊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千古名相,又得千古诗圣为作此千古绝唱,九泉之下,亦当含笑瞑目了。

本篇在宋词中虽然算不得上乘之作,且将诸葛亮与刘备的风云际会归结为纯粹的历史偶然性(全靠徐庶等推荐),并过分夸大其“一身系天下安危”的历史作用(设想如天假斯人以永年,司马氏集团便不得崛起),犹未能摆脱那一切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所无法摆脱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但词笔一丝不懈,叙事井井有序,剪裁史料能做到披沙简金,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理性的思考与感情的挥发互为表里,抽象的议论与形象的描绘交相辉映,仍不失为一篇杰构。尤其值得称道者,以自己秋日过隆中造访卧龙故里起兴,以杜甫春日在成都凭吊武侯祠堂作结,时代一宋一唐,季节或秋或春,地点在襄在蜀,人物为己为杜,不无差异,而缅怀诸葛亮其人其事则一也,缅怀其人其事时之心情则一也,首尾呼应,一脉相通。古人传说,江南茅山有洞穴潜行地下,可直达岭南罗浮山,借用来比喻王质此词,不是很生动么?

南宋人吟诗赋词,屡咏及诸葛亮事。如陆游《书愤》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皆是。盖因当时小朝廷苟且偏安,不思北伐以收复为金人所占领的中原失地,遂使爱国的诗人词人们常常怀念这位历史上的北伐英雄。对诸葛亮的歌颂本身就是对那些“忘了中原”的南宋统治集团中人的一种鞭挞。

(钟振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