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叶梦得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八声甘州

叶梦得

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 ① 遗情:指思念往事。曹植《洛神赋》“遗情想象”,李善注:“思旧故而想象。”② 东山老: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 ③ 桓筝:《晋书·桓伊传》记载,谢安晚年为晋孝武帝疏远。一次,谢安陪孝武帝饮酒,桓伊弹筝助兴,并歌曹植《怨歌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孝武帝听后“甚有愧色”。

这首词大约写于绍兴三年(1133)前后,当时作者被排挤出朝,任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并寿春等六州宣抚使。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晋改名寿阳。八公山在寿县城北,淝水流经其下。公元383年,东晋谢安命谢石、谢玄在这里以八万兵力巧胜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大军,使“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赢得了文人墨客的不断吟咏。叶梦得在宋室南渡之后积极从事防务和军饷供应,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因此在遭受打击之后登临八公山,他便自然想起谢安的故事来了。

词的上半阕是对淝水之战的回想。“故都”,有人认为系指建康,但寿春在公元前241年也作过楚国的首都,如今作者又是在此怀古,所以说是寿春更恰当。“长淮”即淮河,这里指淮河的支流淝水。开头三句从眼前的城和水写起,似乎是吊古诗文的老调。然而作者下一“迷”字,则给全篇罩上了一层不可解脱的阴影:透过迷岸的野草,约略感受得到乱糟糟的社会和词人如麻的心绪。再者第三句说“依然”绕孤城,也就预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这种开头,庶几可免“泛写景”之弊。以下七句,集中写淝水之役。“乌衣”,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晋代曾是王、谢等名门贵族居住的地方。淝水之战中,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儿子谢琰等年轻将领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所以词中说“乌衣年少”。“芝兰秀发”用《世说新语》中谢玄的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戈戟云横”,字面的意思是:戈戟等武器像阵云一样横列开去,在这里有双关作用,一是借指东晋部队的军容、军威,一是暗用《世说新语》中“见钟士季(会)如观武库,但睹戈戟”的典故,赞誉谢安等人满腹韬略、足智多谋。“骄兵”指苻坚的军队。“奔鲸”,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长蛇固能剪,奔鲸自此曝。”《文选》李善注说:“奔鲸,喻坚也。”从写法上看,上半阕先用渲染法,在“想乌衣年少”等三句中树立起谢家子弟的英武形象;然后改用对比和反衬之法:因为对手是“骄兵”,是“奔鲸”,所以胜利者的功业便更见辉煌,“坐看”、“转盼”、“一顾功成”的从容风采也就更为鲜明。这种写法突出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驱逐异族(苻坚为氐族)的主题,为下文“抚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半阕写作者的感触。面对陈迹,回首往事,联系当权者的不抵抗政策,再考虑到词这种文体的特殊性,词人既有满腹心事,但又不好直说,因之这半阕故意使用了曲笔、逆笔。“千载”三句仍从眼前落墨,在上下两阕之间起着过渡作用:把这三句同“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对看,那么词人分明是在喟叹“山河依旧,古人不再”;把这几句同“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对看,则一说草木皆兵,一说朝中无人,作者怀古的用意差不多全在其中了。“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正面写对英雄的仰慕;“信劳生、空成今古”却从反面说谢氏子侄劳碌为国,也不过空成过去。“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从反面说“我”不必为往事悲伤,好像是作者的自我否定;“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却又明明在诉说豪情受到冷落后的强烈不满(句中那个“独”字,反映了比与孝武帝“共”听桓筝的谢安更加寂寞的处境)。——这四层意思中,正说、反说、直笔、曲笔交替使用,每变一次笔法,词意便被推进一步。刘熙载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艺概·词曲概》)这种写法,不仅易于表达作者复杂的情绪,而且词篇也因之更加摇曳多姿了。

(李济阻)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