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八声甘州 张炎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八声甘州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 ① 辛卯岁: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② 沈尧道:名钦,张炎之友。 ③ 北归:1290年,张炎与沈尧道等人同赴元都(今北京)为元政府书写金字《藏经》,于次年从北方回归南方。 ④ 各处杭越:沈回南后居住杭州,张居住越州(今浙江绍兴)。 ⑤ 赵学舟:名与仁,亦赴北写经之伴。别本一作曾心传。 ⑥ 玉关:玉门关。此处泛指北方。 ⑦ 江表:江南。⑧ 老泪洒西州: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晋书·谢安传》说羊昙受到谢安的推重,谢安扶病还都时曾从西州城门而入,谢死后羊昙就避而不走西州路;曾因大醉误至西州门,发觉后大哭而去。此言自己年岁已晚(时四十四岁),见故国而生悲感,不禁老泪洒落。当然,也可理解为张炎旧曾有一位像“谢安”这样提携过自己的人,现在则斯人已逝而生愧疚之泪。但因事实无考,故作前面之解释。 ⑨ 载取白云归去:白云,象征隐居山林。此言沈氏来访后又归隐故居。⑩ “问谁留”两句:《楚辞·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此两句化用上述成句表现自己送别友人时的依恋之情和彷徨之感。⑪ 登楼:王粲有《登楼赋》,抒其思乡怀人之情。

《八声甘州》是个声情既激越又缠绵的高调(毛文锡《甘州遍》:“美人唱,揭调是《甘州》。”揭调,即高调),因上下阕共八韵,故以“八声”为名。张炎择用此调来写他悲中带壮、凄怆怨悱的亡国之痛,是恰到好处的。全词一气旋折,哀绪纷来,令人唏嘘生悲,感慨万分,是他集中的一首佳篇。

词以一个去声的“记”字领起,带出下文五句,显得气势开阔、笔力劲峭。此五句中,概括了他前年冬季赴北写经的旧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冲风踏雪、长河饮马的北国羁旅图。试看,北风凛冽,寒气袭人,几匹瘦马羸骡正驮着三两个“南人”在那枯林古道上艰难行进,茫茫的大雪随又盖没了他们迤逦前行的足迹……此情此景,何可胜言?这儿,作者仅用了“此意悠悠”来表达他内心无限的忧思。这“悠悠”之意,正是《诗·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黍离之悲”,只是他不便明说而已。旧事提过,又马上折入自北地回归后的情景。“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说自己虽已回到南方故土,前不久那段被迫赴京的屈辱经历也如恶梦那般过去,但所见故国之地却早已成了他人的“乐土”,所以仍只能老泪洒落、无欢可言(“西州”本为东晋首都之地,这里借言南宋故都杭州)。自从回到南方以后,自己与尧道分处杭、越,年来未通音讯。故人或许会怪我何以不致书问候,则答曰:“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原来自己并非不想借红叶以题诗赠友(借言通信),但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来。——在作者看来,随那西风而飘落的片片红叶上,似乎处处都写满了“亡国”两字,处处都触人以深浓的愁情,因此无法再在上面题诗,这点还得请老友给予谅解。故而上阕实际写了三层意思:一是回忆同赴元都写经的凄凉旧事,二写同返南方后重见故土的悲感,三写近年来不通讯问的苦衷,真是一气写来,越“旋”越深,把自己内心这种种哀绪愁情饱满而含蓄地托出。在这四韵而三层的词情中,我们尤须注意的是,开头这两韵五句,其意境相当苍凉阔大,有“唐人悲歌”(陈廷焯评语,见《云韶集》卷九)的气概,着实为全词增添了一点“北国型”的“壮美”之感。但这种“高音调”刚一“抛”起,就像那个“记”字(去声)声调的由高而降那样,下两韵的声情马上就落入了一种低咽的调门中去,“短梦依然江表,……落叶都愁”这四句就显得多么缠绵低回。此中,便不免看出作者把握《八声甘州》词调音节转换的“准确性”,以及他善于“一气旋折”(谭献《复堂词话》评语)的高妙本领。

下阕则从眼前的“又复别去”写起。张、沈两人在回南后一年之内久疏讯问,此次承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这曾给作者孤寂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慰藉和温暖。但接着,故人又要回去。面对此景,作者当然又会感慨生悲。“载取白云归去”是言尧道将重返“白云深处”去过他的闭门隐居生活,而“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两句就写出了自己与他难舍难分、两情依依的彷徨之感。由于使用了湘君与湘夫人“捐玦”“赠佩”的典故,便使这两位本是同性的友人之离情,显得分外的缠绵悱恻。这是本阕的第一层。接下来的三韵八句便进入第二层:遥想别后境况。故人别后,自难相见;相思渴念之时,当然会赠物以表情谊。但所赠之物,非复前人常赠之梅花,而只能是一枝芦花。——从这枯瑟的芦苇身上,老友也就不难想见赠者零落如秋叶的身世和心情了。张炎好以秋日的残叶枯苇自比,如其《声声慢》云“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 《疏影》云“石老云荒,身世飘然一叶”;这儿,他又以芦花来比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其中实饱寓着他“生不逢时”、家破国亡的痛感。所以他别出匠心地把前人常用的“折梅赠远”典故,改为了“折苇赠远”,这既是抒情的需要,也见其“推陈出新”的技巧。而故人既远,虽然自己所处的“野桥流水”(喻其境况之差)附近也能招集到三朋二友,但终非沈尧道、赵学舟之类故交了。写到这里,他就顺便“照顾”了序中所提到的另一位老友(赵学舟)。惆怅寂寞之极,自只能靠登楼远望(古诗云:“远望可以当归。”)来排遣愁情,但他马上又想到,登楼所见,只能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的伤心景色,所以顿又缩回了脚步!这第二层的八句之中,既把自己对故友(词中所谓“旧沙鸥”是也)的深情写得凄清绵邈,更把自己飘零如秋叶的身世之感和愁怀故国的亡国之痛写得哀哀动人,读来如闻断雁惊风、哀猿啼月。所以通观全首,由壮及悲,由友情而及国仇家恨,均由那一股悲怆回荡的“词气”所操纵、所左右、所次第展开,因而读者既可从中感到那种“刀挥不断”的“行云流水”之妙,又随着词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沉浸到那种越“旋”越深的感情境界中去。

(杨海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