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西河 王埜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西河

王埜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王埜早年曾任两浙转运判官,以察访使名义巡视江防,增修兵船。以后任知镇江府、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设置水师水舰,致力于长江防务。以后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吴郡侯。不久被劾,主管洞霄宫。存词三首。这首词是王埜晚年与宰相不合,遭闲置时所作。这是一支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其中响彻着南宋的时代风雷之声。

《西河》词调是三叠,仄韵。第一段一开端,词人便满怀忧愤向天发问:老天爷怎么忍心让天下事弄到如此不堪的地步!“问天”当然不止是问天,潜台词是问人,问代行天意的朝廷当权者。“天下事”指当时南宋的政治局面。积贫积弱的统治集团为了苟且偷安,对金称臣割地,步步妥协退让,已经濒临“国脉微如缕”的悲惨境地。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连年兵扰南宋,宋室面临覆亡的危险。“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献陵图事,据《宋史·礼志》二十六及《理宗本纪》载:端平元年(1234)正月,金亡后,宋军一度收复开封、洛阳等地,时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史嵩之曾遣使朝谒河南巩县北宋皇帝诸陵,并绘八陵图呈献君王,理宗见图后亲笔诏书:“国家南渡以后,八陵迥隔,常切痛心。今京湖帅臣以图来上,恭览再三,悲喜交集,凡在臣子,谅同此情。”三月,经朝中大臣议决,诏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阁门祗候林拓省谒八陵。四月,又诏遣朱复之诣八陵,相度修奉。八月,“朱扬祖、林拓朝谒八陵回,以图进,上问诸陵相去几何及陵前涧水新复,扬祖悉以对。上忍涕太息”。献陵图事在当时堪称是一件盛举,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王埜即事生情,渴望现实中能出现力挽狂澜的志士贤才,一举收复中原(以献陵图事代指故土的恢复)。可是如今国事日非,中原地区早已失守,蒙古大军正不断南犯,威胁着宋室的安全,而当权者却苟且偷安,排斥抗战派,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不思振作,这使他抱恨结愁不能自已。更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中有抱负的志士仁人往往因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一堆堆荒草野茔,作者预感到自己也将会遭到他们一样的厄运,不禁发出了深沉的哀叹。

第二段,开头两句感叹自己如今怀抱憾恨,垂垂老矣,接着追念起自己当年巡视江防前线时的情景。据词作者同时代人周应合所撰《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九记载,“制使王埜自淳祐十二年四月开阃,在任三年四个月”。那时他曾到六朝古都金陵凭吊过秦淮水。词中“淮水”指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北,横贯南京城,流入长江。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周邦彦《西河》词通篇化用刘诗意境词语,其中有“伤心东望淮水”句,显然为王词所本。王埜生当国运衰微之世,东吊秦淮,感念六朝兴亡更迭的历史教训,吊古伤今,悲恨之情油然而生。当年词人还曾登临池州贵池(今属安徽)的齐山绣春台,每当眺望东去的江水,悲愤交集的泪水就夺眶而出。词人借酒浇愁,身佩利剑而无处可施。含恨在西风中抚剑醉归,心潮激浪恰与大江波涛撞击、交汇,滔滔江水好像特地为他这位徒唤奈何的志士砥砺斗志,呼啸翻卷,奔腾不已。

第三段写他如今“袖手野色”,身处闲职,远离淮河前线千里之遥,但他仍怀着一颗收复中原的勃勃英心。“纵有英心谁寄”,这颗英心在现实中竟无人可以托付,只好空自嗟叹,一吐内心的郁结与悲愤。南宋统治集团腐败无能,蒙古灭金后连连攻宋,近来“胡尘”处处迭起,局势日趋险恶,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在词的结韵中,词人发出焦灼的呼唤:“绝域张骞归来未?”他急切盼望现实中能出现像西汉张骞那样的名将,出使西域,联合各方力量以击匈奴。从这痛苦的呼唤声中,仿佛聆听到作者的心声:壮志难酬,自己纵有张骞那样的才能,谁又是可以托付的英主!

这首词自始至终激荡着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容量较大的特定表现形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一唱三叹,起伏跌宕,反复抒发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感情波澜层层迭出,萦回不尽。词人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多次运用反诘问语,使词篇揭响有力,不断激起阵阵涟漪,频频扣动读者心弦。特别是起首与结尾两处的诘问句,起处突兀,结处不尽,一起一结责问苍天,呼唤英雄,既令人振聋发聩,感奋不已,又使词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曲,耐人寻绎。

(吴翠芬)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