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念奴娇 叶梦得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念奴娇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受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治所在今江苏南京)时期作的。绍兴初年,作者也任过同样的职务。过了几年,又重任此职,所以建康是他的旧游之地。从下片起句“闻道尊酒登临”,以及“孙郎”、“画船”这些字句来看,此词应是作者乘船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镇江也是作者管辖之地,当年是孙吴早期的政治中心。

在作者写这首词的四十多年前,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谪迁黄州时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流传很广。叶梦得这首就是步东坡词原韵写的,其构思和谋篇与赤壁词也有相似之处。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云峰横起”,真如奇峰突起,气势就已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

以上三句是作者仰观后的感受。紧接以下两句是作者平视所见: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字点出时令。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像往日那样雄浑奔放。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

词的下片,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

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动。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词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区已被金兵占领,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收复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师北定中原,大军直入金人腹地,以实现举国父老的愿望。“穷发”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最遥远的北方,词里是指金人的后方,“吞穷发”也就是岳飞所说的“直捣黄龙府”之意。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结尾两句,也写得非常高妙:月亮从东山升起了,就是这个月亮,曾照遍古往今来的人,其中既有孙策,也有率军南下进驻瓜步的北魏太武帝,当年的情景,月亮通通可以作证。这些历史事件,可是有谁去问过它呢!“更谁重问山月”这一结句,既有景又有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余地。

填词步他人原韵,要受韵的限制,较自行创作为难。纵观此词,言情状物虚实交融,行文错落有致,有今有古,亦古亦今,始终把自己置身其间。而且情调健康,气韵自然,没有雕琢气。宋人王灼认为叶梦得词“学东坡……得六七”(《碧鸡漫志》);清人冯煦也认为他的词“挹苏氏之余波”(《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从作者这首词来看,王、冯之说颇有见地。而此词与东坡的赤壁词相比,也差可继武。

(吴丈蜀)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