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忆秦娥

李之仪

用太白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有霜风,有山月,有在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这里的几个动词用得很好。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料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直到上片结句,始有“云归”、“云别”出现。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不仅揭出了“霜风”句中暗藏的“云”字,而且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美且静,稍有声者,仅一“咽”字。但是,这如同“蝉噪林逾静”一样,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词人赋予诸景以人的感情,所以,景物之中显示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孤高恬静的性格与心情。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在太平州编管之中。崇宁二年(1103)夏,李之仪坐为范纯仁作遗表与行状,下御史狱。出狱后,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当涂,住在城南的姑孰(或称姑溪),曾偕贺铸登台,见其《跋凌歊引后》;贺铸有《凌歊》(《铜人捧露盘引》)词记其事。李之仪在姑溪,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见其《姑溪自赞》、《姑溪濯足图赞》、《董曼老画姑溪赞》、词《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等),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故云“不知今是何时节”。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天际双阙”,字面义是指当涂附近江面上夹江并峙的天门山,即李太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之所谓“天门”。但“双阙”(即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可代指帝王的住所。当时,蔡京专权,政治黑暗。元祐诸臣,虽被排斥于边远军州,但总是把国事系于心头,而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李之仪“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但他盼望的结果,却是“音尘绝”,望中唯见“帆来帆去”, “双阙”渺在天际而已。“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至此,我们才知道起句的“咽”字,正是为表现词人的这种心情而设。

这首词,前片写景,后片抒怀,为宋词的常用笔法,唯写景之中,时见用笔的精巧,抒情之中,虽有奔腾的感情,却总以淡雅出之。这里值得提出的是,这首词在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李白《忆秦娥》而作。李白《忆秦娥》,初见于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首选李白《菩萨蛮》、《忆秦娥》,并称其为“百代词曲之祖”。对此,明代人始作怀疑与否定。胡应麟以为《菩萨蛮》当出于晚唐温庭筠辈,胡震亨又谓《忆秦娥》出于唐文宗宫人忆秦郎。之后,论者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也不过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比《邵氏闻见后录》早数十年。李之仪的这首和词,全依太白《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而其作者是李太白,也是无疑义的。

(邱鸣皋 秋如春)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