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忆秦娥 刘克庄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这首词借鸿雁北归以抒发感慨,表达了对中原残破的悲悼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关怀,反映他恢复祖国统一的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大地已经春回。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塞垣,泛指北方边境地区。鸿雁,生长在北边之地,故又称塞鸿。它是一种候鸟,秋季自北方飞向南方避寒,春季自南方飞回北方。这样,鸿雁就成为南北联系的一种象征。《汉书·苏武传》有“雁足系书”之说,常为后人用以比喻异地间书信的来往。刘克庄此词,则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含意非常丰富,是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南宋政权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如今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真是“尺幅有千里之势”。“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边声,边疆的军号、马嘶等声音。地处边防,却边声悄寂,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慨尤其强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所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招致金人的入犯而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画栋雕梁也成了废墟;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把祖宗故国丢在脑后。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非常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茫的广阔图画,鲜明突兀,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体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顾易生 汪耀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