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浣溪沙 孙光宪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浣溪沙

孙光宪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

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好一幅疏帘仕女图!风度婀娜,仪态优雅,犹如出自周昉手笔。晚妆初过,姗姗而行,长裙曳地,步履盈盈,从竹帘稀处现出窈窕身姿。这模样,当是词人亲眼所见,故印象极深。

“晚帘疏处见分明”者,是说起先在竹帘掩映下隐约可见,不无遗憾;直到行至竹帘疏处,才见个分明,活脱脱地表现出帘外人神情的专注,内心的向往和勃发的喜悦。虽说是“见分明”,终因这一帘之隔而产生一种距离感。这美好的形象,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终隔一层,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正因为终隔一层,愈觉其美好,隔帘花影,愈见出朦胧迷离之致。这便是“隔”在美感上的作用。曾记近人有诗云:“郎在东屋居,妾在西屋住;门外正潇潇,只隔一帘雨!”颇得此中之妙。

词人处于此情此境,难免有咫尺天涯之恨,不禁从心中呼出:“此时堪恨昧平生!”在那时候啊,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真想去亲近她啊,只恨素昧平生,欲识无缘!在一、二句历历如绘的形象描写之后,“此时”二字,浓缩了多少一见钟情的复杂感受,真是不如休见,不见也罢,见了又怎奈何这一腔柔情。从“此时”二字也可看出,一、二句所写是事后的追忆。这短暂的一幕,已经深深地印在心中,无法忘怀了。

过片仍在玩味着对昔日的回忆。身影摇曳,那是她在闪烁的烛光下深夜独坐,见了已经叫人黯然神伤;乐声铮铮,那是她在拨轴调弦,漫不经心地品琴,听了更令人无端惆怅。这里写偷窥身影,暗听琴声,可以想见迷恋之情。用“残烛”“品弦”四字,写坐至夜深,琴心凄楚,细腻地刻画了对方心事重重的苦闷和自己体贴入微的怜惜。“早是……更……”的递进句式,又加重了语气,增添了当时无限倾慕和回忆时百般叹惋的感情浓度。李义山诗云“对影闻声已可怜”(《碧城》),又云“已闻珮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水天闲话旧事》),可与孙词参读。

最后一句折回,写眼前的叹恨:“杳无消息若为情!”昔日情事,早已风流云散,别后更踪迹难寻。怎奈往事历历可思,又如何忍受这萦怀绕梦、欲罢不能的绵绵情思呢!

《浣溪沙》是小令中比较简单朴素的形式,最宜于以清淡之笔作素描式的抒写。“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首抒情小词,正有此淡妆之美。在工笔重彩、姹紫嫣红的花间词中,像一枝香远益清的亭亭玉莲,别具风姿。

“三只脚”的《浣溪沙》,不易写好。俞平伯在《清真词释》中说:“两脚一组,一脚一组,两脚易稳故易工,一脚难稳故难工,不用气力似收煞不住,用大气力便轶出题外。或通体停匀,或轻重相参,要之欹侧之调以停匀为归耳。”这自是甘苦之言,指迷之论。孙光宪的这一首,上、下片都是用前两句描绘当时情景,后一句以唱叹法抒情。正可谓轻重相参,通体匀称,堪为模楷。其写情细腻,造语自然,更值得玩索。汤显祖评为“不厌百回读”(《汤评花间集》),并非偶然。

(孙映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