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拨棹歌 释德诚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拨棹歌

释德诚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释德诚,号船子和尚。唐元和会昌间人,为禅宗南宗青原系药山惟俨禅师法嗣,南宋居简《西亭兰若记》说他是“蜀东武信(今四川遂宁西北)人”。《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五灯会元》卷五皆有其小传,称他在吴江朱泾(今属上海市金山区)、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一带,泛一小舟,垂纶举棹,接应四方往来者,并作有《拨棹歌》三十九首。本首是其中之一。

词的前二句,描写的是垂钓的景象。千尺丝纶说钓丝之长,颇有些夸张,但也比喻人们在世上贪欲无已,为沽名钓誉趋炎逐利而下穷黄泉。据《五灯会元》记载,有人问船子和尚:“如何是和尚日用事?”他回答:“棹拨清波,金鳞罕遇。”比喻皈依佛法之人,出世随缘悠游不涉荣利虚名。可见,鱼在这里象征功名利禄之类的欲求。而“一波才动万波随”,看是平常自然景象,但也暗含佛理:佛教认为人间之权谋纷扰,皆因为人有所欲后而产生,而世上一切,又因缘相生,环环相扣,就像水波一般。

如果说,前二句是借垂钓表现人间贪婪纷扰的世相,那么后二句是通过垂钓的结果暗喻顿悟的禅境。夜深无声,万籁俱寂,水寒江冷,鱼儿没有食欲,不会来上钩了,也就是说,各种垂钓的条件(或者说因缘)都不具备了,那么,渔父该何去何从?是执迷不悟还是幡然醒悟,就在这时候,全首词的境界豁然开朗:“满船空载月明归”,渔船虽然空空如也,但却满载皎洁月光,渔父心怀欲求百般追寻而来,但收获的是空灵和澄澈,从千尺垂纶到满船月色扬帆而归,词的意境在这里陡然升华了,黄檗希运禅师有偈曰“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古尊宿语录》卷三《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似可参证。这满船明月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自己因为贪欲而失去的本性,渔父要回归的此岸世界,也同样是自己固有的识心见性的本旨。佛教认为人先天的本性如日月,只是后天的欲求将之障蔽了,如果要回归自己的本性,首先要摈弃沽名钓利的贪欲。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禅宗南宗要求徒弟信众在日常的随缘任运中通过顿悟超凡入圣,反对死读佛经渐悟入道。船子和尚的师傅药山惟俨禅师不要求弟子看佛经,怕弟子无休止地读下去而忘记乃至违背识心见性的本旨,说偈“云在青天水在瓶”,表明万物自有规律,各有自己的安身处。那么,词中的垂丝千尺的渔父,在垂钓失败之际,也是他幡然醒悟,参透入道之时,这种情景的陡然转换和意境的鲜明对比,正宣扬了禅宗的顿悟思想。这首词没有具体的主人公和垂钓的细节,而是借渔父词的形式,通过船子和尚特有的身份,用象征和对比表明禅理禅境。这和柳宗元《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充满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的渔父形象是大异其趣的。

禅宗讲求不落言筌,不为理障,故其说法传道皆用比喻暗示,因此禅宗机锋或公案往往借用诗词形式。但由于这些布道诗词形象鲜明,语言清新,也反过来开拓了词在产生初期的内容和意境,对后人产生相当影响,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兼词人黄庭坚在被贬戎州时,曾写过一首《诉衷情》词,词云:“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分明从此首“夺胎换骨”而出。不仅如此,他还手书船子和尚的《拨棹歌》,并跋云:“船子和尚歌渔父语,语意清新,道人家风处处出现。”(《山谷别集》卷十二《书船子和尚歌后》)足见黄山谷对他的称赏。

(祝振玉)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2: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