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御街行 范仲淹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词一本有副题“秋日怀旧”,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即所谓“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许昂霄《词综偶评》)。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欧阳修《秋声赋》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首词上片写的正是这种境界。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香阶)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而是如《秋声赋》所说“四无人声”;声还是有的,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就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夜里,树叶飘落是看不见的,即便是月色如昼,也是看不清楚的。这里写“纷纷坠叶”,不是诉诸视觉,而是诉诸听觉,是凭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告诉我们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告诉我们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由此引出空楼明月的一段描写。由听觉转入视觉。

“真珠帘卷玉楼空”,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夜色也如《秋声赋》所说的:“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玉楼观月的一段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然而在骨子里,却自有一股清刚之气。唐崔国辅《古意》说“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这里却写在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都是写相思之情,其气质却自不同。卷帘观看星月,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确实是好句,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以月写相思,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和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刚柔有别。写珠帘、写银河、写月色,奔放雄壮,深沉激越。写到这里,感情已似激流洪波,以景寓情已不足以表达,很自然地转入下片的直接抒情,倾吐愁思。

下片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一个“愁”字,毫不掩饰地端了出来。曹操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有的反其意而用之,说“举杯销愁愁更愁”, “欲解愁肠还是酒,奈酒至愁还又”。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在《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诗人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如曹丕《杂诗》:“展转不能寐兮,披衣起彷徨。”范仲淹在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敧”,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然后补一句:“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如毛滂《惜分飞》“愁到眉峰碧聚”;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如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说得比较全面,但从词的语言看,生动性、形象性似稍逊易安一筹,虽然仍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纵观下片,由景入情,写情先写愁意,次写愁态,再写愁容,步步逼进,层层翻出,怀人之情直接吐露,淋漓尽致,沉着痛快。

(林东海)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0:27:21